白银地区传统文化||石磨碾子

发布时间:2023-01-12 16:35

来源:市博物馆

浏览次数:

中华传统文化扎根中国大地,生生不息。白银市博物馆“黄河之滨 乡土岁月——白银民俗展”东北角一棵茂绿的大树下安放着一对饱经沧桑的石磨和碾子,显得古朴而神圣,精美的纹理里镌刻着古今岁月、悠悠往事。


“石家姑娘,怪模怪样,牙在肚里,嘴在背上。”“青龙滚来白龙盘,青石岭上种庄稼,播下种子千万石,想收一粒难上难。”说的就是石磨和碾子。


在六七十年代,白银地区的农村推磨碾米主要靠石磨碾子。转动的石磨将农家本来粗糙的生活,推出缕缕精致,将本来苦涩的乡村日子,碾出丝丝温馨。



一、石磨


在石磨出现之前,加工粮食是放在石臼里用杵来舂捣,出活率很低。传说有了冶铁技术后,鲁班发明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台圆形石磨。


石磨分上下两扇,两扇相合为一副,叫一合磨。上下磨扇各有九九八十一条齿棱,八十一条齿沟,相互对应。



上扇磨中间的圆孔叫磨棋眼,其两侧各有一个“大眼”和“小眼”。“小眼”灌粮食,“大眼”灌麸料。“大眼”出口像人的右脚狠劲踏出的印痕。“小眼”与前边的三个齿棱连在一起,像躺着的一棵大葱。俗语说“大眼一只脚,小眼一根葱”。



“百亩地,九块块,中间坐个老奶奶。”指的是下扇磨,石磨都是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是人为转动过程中惯性力的作用。


石磨的产生,使人们由“粒食”发展到“面食”,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了不起的进步。石磨中富含有钙、铁、锌、硒等多种矿物质,研磨过程中这些有益元素也被磨进面粉。同时,石磨转速慢,加工过程中粮食的营养成分未被破坏,保存了原汁原味。


二、碾子


碾子有大有小,都是由碾台、碾砣、碾杠、碾轴四部分组成。碾砣中间开有穿碾杠的圆孔,碾杠与竖立在碾台中心的碾轴交叉连接,使用时由人力或畜力按逆时针方向推动。


碾子的寿命要比石磨长,是个老寿星,可以一代一代传着用。碾子主要加工糜子和谷子,将谷物平铺在碾台上逆时针推动,脱去糜谷糠皮。



碾糜谷时要注意三点:一、糜谷一定要晾晒干,否则不易去皮。二、碾时要摊放均匀,厚薄适中。三、往碾台上加糜谷要围绕碾轴,循序渐进,由碾砣一圈一圈往外赶。碾子比石磨出活快,一台碾子每小时大致能碾二十斤米。


碾米时,男人肩套杠绳弯腰走在前,女人紧随其后。后来畜力代替了人力,用毛驴拉动碾子,碾道里,蒙眼的毛驴有转不完的圈。



石磨和碾子在石器史上双雄并立,名垂千古,是名副其实的石光荣!


为了表示敬重,过年时,磨主会在石磨上贴“白虎之神位”,碾砣上贴“青龙之神位”,并在磨坊和碾道里鸣放鞭炮,行跪拜礼。如今,上了年纪的老人还在怀念那些推磨碾米的岁月,回味那些与石磨、碾子有关的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