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博物馆2024年线上社教活动—入伏之景
当夏日的时针指向特定的刻度,我们迎来了重要的节点——入伏。这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节,仿佛大自然开启了一场炽热的考验。“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在古代,伏天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干支纪日法来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由于每年夏至和立秋的日期以及庚日的具体日期都不尽相同,所以每年三伏天的日期都有所变化。《汉书·郊祀志注》:“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入伏后,农作物在烈日下奋力生长,它们承受着高温的洗礼。民间有云:“头伏萝卜二伏菜”,这提醒着我们要把握好时机进行蔬菜的种植安排。此时气温高,水分蒸发快,正应了“伏里无雨,谷里无米”这句谚语。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土壤疏松透气,减少杂草对养分的竞争。
我馆《黄河之滨·乡土岁月》白银民俗展的春耕夏耘单元里就为观众展示了各种旱地中耕农具,例如锄、漏锄(刃后中空)、铲等。用于灌溉农田,壅土施肥,除草稀苗。伏天日头毒,晒得人没处躲,但庄稼喜欢高温,土地喜欢暴晒,越晒积攒的能量越多,越晒土地的肥力越足,伏天锄地有利当季庄稼生长,也有利于为来年积聚地力、攒足后劲。
入伏的习俗:
1. 吃饺子:“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入伏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传统习俗,饺子馅料多样,营养丰富,代表家的味道,有家人安康,平安度过最热三伏天的寓意。
2. 吃伏羊:羊肉属于温补性食材,食用过后可以驱除体内的湿气和寒气,而且喝羊汤吃羊肉也有“以热制热”的寓意。
3. 贴三伏贴:三伏贴用中药制成,贴在经络上有防病治病的作用。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此时人体阳气最为旺盛,气血流通旺。在三伏天进行贴敷,可以借助自然界的阳气,补充人体阳气,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和减少疾病在冬季的发作。
4. 吃伏鸡:民谚云:“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鸡肉属温补肉类,而且肉细腻,好消化,老少皆宜,三伏天里温度高,身体较为虚弱,鸡肉有温中益气、温补等作用。
5. 六月六晒伏:家家户户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6.伏天吃面:伏天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伏天吃面有去烦热、止泄等作用。
伏天预防中暑温馨小提示:
1. 减少外出:尤其是在高温时段,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户外。
2. 做好防护:外出时戴遮阳帽、太阳镜,使用遮阳伞,涂抹防晒霜。
3. 及时补充水分: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才喝,可适当喝一些淡盐水或运动饮料,补充电解质。
4. 合理安排活动:避免进行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和剧烈运动,如需运动可选择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
5. 注意室内环境: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可使用空调、风扇等调节温度,但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
6. 穿着透气轻薄:选择透气、吸汗的衣物。
7. 保证充足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增强抵抗力。
8. 关注特殊人群:老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等更要加强防暑措施,密切关注身体状况。
9. 饮食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
10. 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等,以备不时之需。
小结:入伏标志着炎热盛夏的正式开启,不仅对日常生活有着重要影响,也对农业生产有着关键意义,我们要积极应对,健康、舒适地度过这段特殊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