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地区传统技艺II靖远臊子面
编者按:白银,不仅拥有一个美好的名字,更是一片独具魅力的神奇土地,这里大河奔腾、古道延绵、长城雄峙、红色印迹、工业积淀,道不完的历史传奇、数不尽的奇特景观,闪耀在这块土地上。同时,民风淳朴的白银人通过常年的积淀,形成了独具地域特点的民俗文化和技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白银市博物馆通过调查采访、研究整理,将不定期把这些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编撰刊出,以飨读者。
弦歌不辍 思接古今
靖远臊子面,又叫荤汤长面,它是远方游子的乡愁,是靖远人待客的佳肴,也是平常日子里绕不开的一道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曾在央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亮过相。它还来自一个美好的传说:古时有一个穷书生,父母早亡,跟着哥嫂度日。嫂子聪明伶利,贤惠能干,精于烹调,对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常做一种汤面给他吃。后来书生学有所成,当了官,衣锦还乡,邀请同僚到家作客,嫂子仍以这种汤面相待。客人食后,个个赞不绝口。一传十,十传百,“嫂子面”便有了名气。由于“嫂”“臊”谐音,天长日久,“嫂子面”变成了“臊子面”,一直延续至今。
靖远臊子面色香味俱佳,自有它的道理,食材丰富有营养,工序复杂又精致。鸡汤是臊子面的灵魂,炖鸡时在汤里放花椒、姜片、大香、小茴香、桂皮等,炖到肉烂即可,这样炖出来的汤味道鲜美浓郁,肉香四溢。炒臊子时,把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成小丁,加清油中火慢炒,炒时,放花椒面、姜粉和盐。土豆、豆腐切成大小均匀四方四正的小块,这也要考验做饭师傅的刀工和耐心,稍一疏忽,不是薄得薄,就是厚得厚,影响美观。刀刀功夫,就像靖远人一样,做事有板有眼,实实在在,真诚可爱。
切好的土豆和豆腐用热油炸至金黄色时捞出。蒜苗和葱切成粗看像线,细看像麻雀舌尖状的“雀舌子”。姜切末,香菜切段,泡发的木耳切成不规则的小块,鸡蛋摊成薄薄的圆饼,切成细丝。不粗不细的粉条切成寸长小节,装在碗里倒上热开水和酱油浸颜色。西红柿烫皮切末炒熟。
俗话“谁家长面吃着香,谁家媳妇会调汤。”食材准备好了,就开始调汤。在滚烫的鸡汤里,放肉臊子、炸好的土豆和豆腐丁、泡好上色的粉条、木耳,西红柿,调入适量的花椒粉、姜末、盐、醋、酱油和鸡精,大火滚上几滚后,关火。靖远臊子面上桌后的配料配菜也很讲究,多以“八小样”俱全者为最佳。所谓“八小样”,即在饭桌正中摆放四个精致小盘,盘中的菜有油泼小白菜、油菜、菠菜,三丝(胡萝卜、粉丝、绿辣椒丝)、洋葱木耳、咸韭菜、花菜、酸白菜、水萝卜等,根据各人的喜好装入四小盘中,形成“田”字形。四小盘周围再摆上吃臊子面必用的四样调料,顺序为上盐下辣(油泼辣子),左醋右酱,这样比较正规。也有简单一点的只摆一个凉菜拼盘和几样调料,俗语说“四样调料一大盘,梅花五弄喜开颜。”
汤、菜准备好了,就开始下面。臊子面的面条是细细的长面条,还没有压面机的时候,面条都是手擀的。有经验的妇女用蓬灰水把面和得不软不硬,面色略微发黄为宜,然后用力揉光滑,醒一会后擀成大圆张。切时将面张折成长条状,再切成细细的长条,“下在锅里团团转,盛到碗里莲花瓣”这是最好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压面机代替了手擀面,电闸一推,或者摇动手柄,不一会,一盆粗细均匀的长面就压好了。下面时,火要大水要开,面条翻滚几下,没有硬心即可。下熟的面条先捞到放了少许盐和醋的凉开水盆里过一下,这样面条会更加滑爽劲道。然后再捞到碗里,碗里的面不能太多,碗底以上三分之一就行。“冒”(舀)臊子汤时,先舀上一勺浇入面中,用勺子从碗底往上划拉一下,让汤融入后,再舀一勺淹过面条。往外端时,在臊子面碗里撒一点事先切好的香菜、蒜苗和鸡蛋条(俗语叫蛋飘子),一碗一碗端上桌。吃时,倒些醋,滴些油辣椒,下着凉菜,三碗不过岗,吃扎实了!
靖远臊子面的魅力,除了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营养,一碗碗面里,还蕴含着当地特有的风俗和文化。孩子过满月、百禄、生日要吃;女婿第一次上丈母娘家要吃,吃还得吃双数,二、四、六碗因人而异;娶亲时,女方给娶亲的人要吃;婚礼上更是少不了;女儿女婿回门要吃;逢年过节、招待亲朋、家人团聚、送子参军、上梁暖房、送子上学都要吃,一碗又一碗臊子面吃出了靖远人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靖远臊子面不仅是一碗美味的面食,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未来的日子,相信这道美食将会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一代又一代靖远人挥之不去的乡愁和情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