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中小学生“驼铃古道丝绸路”研学旅行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5-17 14:59

来源:白银市博物馆

浏览次数:

白银市中小学生“驼铃古道丝绸路”研学旅行成功举办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汉唐风。为了让同学们感受丝路文化魅力,加深对家乡历史文化和遗产的认同和亲近感,同时也是践行“逐梦丝路古韵·相约如意甘肃”甘肃研学旅行十大主题线路之一和5.18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的主题精神,2024516日,由中共白银市委宣传部,白银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白银市教育局主办,白银市博物馆承办的白银市中小学生“驼铃古道丝绸路”研学旅行成功举办。

  

一大早,来自武川新村学校的近百名同学,佩戴学员证、身穿黄绿相间研学马甲在市博物馆门口集合,简单的开拔仪式结束后开启了“驼铃古道丝绸路”的研学之旅。大巴车上同学们一边看着研学手册,一边听老师对几个研学点的介绍。

当大巴车驶入平川区境内的黄湾中村鹯阴古渡时,一条大河迎接了大家。绿树成阴,阡陌纵横,同学们尽情地感受着美丽的田园风光。研学旅行,不止于旅,更在于学,陈辅泰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了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故事,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出征匈奴拉开河西之战的历史渊源,“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平川北武当、汉代墓葬都与丝绸之路有关联。

 

大漠黄沙,驼铃阵阵,鹯阴古渡口,数千年间,无数兵将车马、商旅游客,使节臣民在这座渡口上络绎不绝 ,数不清的珍稀物品、军民物资日夜往来,马嘶驼鸣,旌幡相望......同学们边听边记,真正达到研有所思,研有所学。

为了让同学们身临其境,近距离触摸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精心准备了主题为“黄河之上丝路白银”的情景体验剧,包括“凿空西域”“武帝西巡”“天马西来”“东西贸易”“丝路遗宝”等五个小片段。

每一个片段代表一个历史故事,穿越时光,汉武帝、张骞、霍去病在戈壁,在沙漠,在黄土高原上,带着对使命和真理的追求,披荆斩棘,艰难前行;一匹匹汗血宝马、一粒粒种子为中原农业和饮食带来了新的元素,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往来流通、经济文化互相交融。

 

“丝路遗宝”复原了1988年靖远县北滩乡一家农户盖房时发现国家一级文物东罗马鎏金银盘的故事。宗诗琳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了东罗马鎏金银盘的制作年代、材质、题材内容、图案构造、纹饰及底部铭文等。这件银盘是东西贸易交流的有力证据,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触摸仿制的东罗马鎏金银盘,感叹白银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丝路任我行”拓展活动是让同学们互相协作,通过游戏把自己想象成商人走完丝绸之路通过甘肃境内的三条路线,每当小球稳稳地落在代表一个地方的圆圈内,大家高兴欢呼,继续朝前赶,齐心协力到敦煌。

拓展活动“百步穿杨”,让同学们真正见识了弯弓射大雕的豪迈,玩到尽兴时,齐声朗诵:“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接着还开展了“齐心协力”等活动。

中午,在靖远乌兰宾馆用餐休息。

 

随后同学们参观了靖远钟鼓楼,宗诗琳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了钟鼓楼建造的年代、建筑风格及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靖远钟鼓楼于1993年被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靖远悠久历史和厚重文明的象征,也是甘肃境内迄今幸存为数不多的古楼。“层楼高耸逼青空,独凭危栏四望雄。”登楼眺望,乌兰山耸翠于南,黄河横流于北,县城美景一览无余。钟鼓楼下,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淳朴敦厚、热情豪放的靖远人民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下午的研学活动点是距靖远县城以西约5公里的虎豹口(又名河包口),史称“边防要路”,为古时靖远四大官渡之一。陈辅泰老师讲到:“丝绸之路开通后,靖远地区是中原进入河西走廊的必经要道,黄河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横亘在西去的古道上,先后形成了数座像虎豹口这样的渡口,连接着东来西往的交通。19361024日至30日,红四方面军2.1万余人,突破国民党重兵防守,在此成功强渡黄河,虎豹口古渡更为世人所注目,成为人们凭吊和游览的胜地。”老师讲得认真,同学们听得入迷。

  研学活动即将结束时,同学们认真做完研学作业后并写了研学心得。

  丝绸驼铃古道,多少王朝兴废、军事纷争,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风云在这里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如今,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古老的丝绸之路正在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