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中国”丛书沿黄考察团在白银考察调研
“黄河岸边的中国”丛书沿黄考察团于2024年8月5日至6日到白银市相关自然及人文名胜、文物保护单位考察调研。这是西北大学出版社与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对于黄河流经地带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进行系统总结、展示并阐发的力作。考察团成员有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王子今,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会中心理事、陕西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黄河岸边的中国”丛书策划人桂维民,中国人民大学杰出人文学者、历史文化学院原院长、教授孙家洲,宗教与神学研究专家、西北大学出版社学术总监高丛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易华,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史党社,西北大学出版社社长、“黄河岸边的中国”丛书策划人马来等学者、编辑16人,市博物馆馆长张自娟全程陪同。
(考察团合影)
8月5日,考察团首先来到黄河石林考察调研,学者被造型千姿百态的石林地貌和天然的地质景观所震撼和吸引,纷纷驻足观看、拍照,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称道石林的壮观奇绝。桂维民先生即兴赋诗:
峭壁凌空危柱,
砂岩隙裂苍穹。
目断嶙峋深谷,
龙湾鲸背飞虹。
九曲黄河远去,
浪追千里征鸿。
(考察景泰县黄河石林)
第二站来到永泰城址,古城守护者原永泰小学校长李崇仁老师全程讲解。作为筑于明万历三十六年甘肃省境内明清时期重要军事战略位置的一座屯兵城,古城平面略呈乌龟状,故又名“龟城”。黄土夹砂石夯筑的城墙,古城四面的8个马面,东、北、西三面封闭式“月城”,城四周护城河都吸引着学者的眼球。“永泰古城”的重要战略地位及城内各个位置的攻防作用,学者认为每个部位在军事上的应用都发挥到了极致,不愧为西北戈壁上的军事重堡。
(考察景泰县永泰城址)
黄河岸边的景泰索桥古渡是这次考察调研的重点。学者们拾阶而下,走进遗址徜徉其中,仿佛穿越了历史,驼铃声声,往来商旅熙熙攘攘,矫健的军卒来回巡逻,街道两边小贩叫卖声不绝于耳。学者们认为,能集黄河、丝路和长城文化为一体的遗址点在国内不多,它又是古丝绸之路北线的一个重要黄河官商渡口,街道、屋墙、关墙、院落、店铺、门楼,残存渡口“将军柱”台基、瞭望哨所、五座旗墩、烽燧等遗址都依稀可见。考察团成员顺着陡峭的山路重走“茶马古道”,体味到当年丝路开拓的艰辛。
(考察景泰县索桥古渡遗址)
8月6日调研继续,来到了位于平川区水泉镇牙沟水村东北方向的省保单位汉代城址鹯阴城遗址。虽然城墙残毁严重,但依稀可见部分城墙,该城为西汉鹯阴县县治,并曾为平凉郡及会州州治。北宋时,该城为西夏李继迁焚毁。面对残存的墙体,学者们唏嘘不已,历史见证了兴衰存亡,留给后人仅剩遐想思考,如何保护我们历史遗迹,深挖其背后的文化历史是我们永远的课题。
(考察平川区鹯阴城遗址)
鹯阴城附近还有一座建于唐晚期的省保单位柳州城。城墙、瓮城、城壕、圆墩台、马面基本完好。城北80米处台地上耸立一水头烽火台。学者们登上北城墙极目远眺,城池净收眼底,他们认为此城保存比较完整,范围广阔,持续时间长,功能完备,是研究唐代以来的当地历史及与周围政权密切联系的重要见证。
(考察平川区柳州城遗址)
考察团驱车来到靖远县境内继续调研考察省保单位法泉寺,它建于北魏,历唐、宋、西夏、元、明、清、中华民国迄今,屡建屡修,复加维修。考察团重点看了一处北魏年间和一处唐代年间修凿的石窟,对保存环境对文物的损伤表示担忧,并对某些壁画、雕塑的年代存疑。
(考察靖远县法泉寺石窟)
最后一处调研点是位于靖远县北湾镇天字村寺儿湾社的寺儿湾石窟,它创建于唐代,原有六窟,因炸山取石毁去五窟,现仅存一窟。窟门为砖拱通道砖基座结构,上建有木结构阁楼一座。学者们看到石窟内雕塑酥碱现象严重,询问缘由,当地文物保护工作者解释,由于石窟之上周围有大片水浇地,经常灌水渗入,加之周边黄河水浸润,造成了文物本体的日积月累的破坏,期间设计方案修复过几次,但总是治标不治本。学者建议今后要继续跟进,多方研判设计应从根本上解决渗水的问题,才能更好的保护这些精美的石窟艺术。
(考察靖远县寺儿湾石窟)
结束野外遗址点考察后,考察团参观了白银市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并观摩了馆藏精品文物。他们对市博物馆馆藏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陶器、战国西戎有关的青铜器、车马件及汉代彩绘博山朱雀连枝灯、汉代绿釉三羊开泰圈、北魏彩绘马头俑、魏晋黄釉弈棋俑、唐代骑马伎乐俑、明代鎏金阿文大盘等文物赞不绝口,认为这些文物造型独特、精美绝伦,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能在市级博物馆看到各种类型的典型器物实属不易。随后又听取市博物馆抢救性挖掘清理黄湾汉墓、小水汉墓的简要汇报,并不时提问释疑,认为这些墓规模虽小,但出土器物种类丰富,考古现象众多,值得进一步整理挖掘研究。
(参观白银市博物馆)
(听取市博物馆挖掘清理黄湾汉墓、小水汉墓汇报)
两天的考察行程虽短,但内容丰富,各位学者也有深深的感悟。桂维民先生说到,白银是三省交会之地,保留了大量的历史人文遗迹,有一条大河-黄河,有一条丝绸之路,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为白银发展助力;王子今先生说到,第二次来白银,收获很大,感触很深。白银地区保留了上古时期文化,保留了很多秦汉珍贵文化遗产,无论行政史、军事史、西部边疆开发史、丝绸之路史等方面,白银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文化价值。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收集、陈列展览、研究都做得不错,各方面应该给予大力支持,让其发展的更好。马来先生说到,“黄河岸边的中国”丛书沿黄考察团在白银的两天调研,对白银的历史人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过去我们不清楚的和黄河历史人文有关系的,在这里看到了,白银地域在这套书里应该有很重要的位置,和中华早期文明的关系,和丝绸之路文明的关系,都在这里有解读。接下来,我们在这套书里,兰州到河套阴山段,我们以历史人文的景点做架构,把我们各位历史学家、人文学家、搞神学的专家的解读插入到不同的景点背后,对历史人文景点做进一步的学术阐发,白银地区历史人文会给读者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史党社先生说,第一次来白银,之前不太了解,通过这次了解,感觉从民族史、交通史、地理等方面白银很重要。市博物馆有从马家窑文化开始到明清的文物遗迹,应该办一个通史展览会更好,白银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白银有很多渡口,从民族交融史角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丛宜先生说到,这两天在白银的考察,看到了很多文物、文化遗迹和许多有趣的现象,我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可能在甘、青这个地方,白银这个地方在文明的探源有很高的地位。
作为早期中华文化的摇篮,这条北方的大河,滋养着黄河两岸的生命万物。黄河又分外眷顾白银,她成“S”形过境白银,山川、峡谷、盆地、绿洲、森林、古渡、城堡、关隘、石窟、提灌,五彩斑斓、恢弘壮美,见证着白银黄河文化深厚的底蕴。“黄河岸边的中国”丛书专家组实地考证了黄河白银段的历史人文,寄希望于将黄河白银段罗列到丛书之中,让白银的文化与文明的亮点传导到更加宽广的范围。
(考察团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