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视力残疾人是残疾人中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因生理、心理等障碍,大多不但很难走出家门、走上岗位,给家庭增加经济收入,而且还需要占用家庭劳动力长期照顾。为切实破解重度残疾人家庭“看护一人,拖累一家”的现实困境,市残联积极争取将会宁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列入2024年甘肃省为民办实事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省级示范中心项目, 3月份实施建设,6月份已正式启动运营,为80余名残疾人开展日间照料服务,同时示范引领全市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开展。
办好为民实事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长效机制和务实之举,会宁县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省级示范中心严格按照省市为民实事工作要求,高标准设置多功能活动室、医疗保健室、康复训练室、心理疏导室、休息室、就餐配餐室和就业工坊等服务功能区域,力争把残疾人托养中心建成“功能全、理念新、模式好、管理优、服务暖”的中心,打造成残疾人集中托养平台、残疾人自我发展平台和对外交流平台,积极探索总结适合残疾人实际情况的托养服务发展模式,及时为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辅导、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等方面的贴心服务,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让残疾人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考虑到残疾人出行不便,会宁县残联主动开通残疾人托养服务专租公交车,每天早晚往返对符合托养条件的残疾人进行接送。在日间照料服务省级示范中心,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带领托养对象进行户外活动,一起做小游戏或者进行简单的趣味运动,通过这些运动,帮助残疾人提高自身协调能力和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减少因身体残疾可能带来的健康问题。专业医师在功能活动训练室里指导托养对象规范使用矫形器和训练器具,帮助其巩固医疗康复效果,让身体运动功能得以恢复;托养对象也可以选择在就业工坊做一些简单的手工艺品,进一步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专注力和耐心,更为托养对象提供了一种表达自我和抒发情感的途径,增强了自我认知和自信心;心理疏导室会定期为照料对象提供心理疏导,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活动,自立自强,为社会家庭争做贡献;配餐就餐室里更是其乐融融,照料对象相互聚在一起,边吃边聊,分享党和政府的关爱。
“我的孩子是一对唐氏‘宝宝’,把孩子放到这里,首先是把我解脱出来了,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照看小的孩子。这里有专业的人员照料,我很安心。两个孩子也很喜欢来这里,在这里有更多的人和她交流、沟通,他俩比以前活泼开朗多了。”残疾人服务对象雪萍和晓萍的妈妈说道。
“会宁县现有持证残疾人1.7万人,其中重度残疾人0.36万人,他们不能独立正常生活,需要家人的日常照护。会宁县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省级示范中心的运行,既为残疾人服务对象建立了一个日间托养平台,减轻家庭照料压力,也为残疾人服务对象回归和融入社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和有力保障,真正做到了照料一人,解放一家,我们将结合工作实际,争取为更多残疾人提供照料服务。”托养中心的负责人这样表示。
我市5.4万名持证残疾人中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视力残疾人就有2.2万名,2024年全市仅有1321名残疾人得到托养服务,服务缺口巨大、城乡差异明显。下一步,市残联将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加强监督管理,争取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促进残疾人托养服务沿着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服务的路径发展,让每更多的残疾朋友得到精心照护,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带动全社会形成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