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盛夏,高温天气持续,往往还伴随着狂风大暴雨,这种极端气候极易造成昼夜和水体上下温差大、水质变化快。水产养殖动物受环境变化影响应激反应加剧,免疫力下降,极易导致病害发生流行。为应对极端天气对水产养殖业危害,养殖场(户)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更好地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和疫病防控。
一、保持较高水位,加强水质调控
(一)应保持合理养殖密度,尽量保持较高水位,定期加注新水或换水,适时开机增氧。
(二)定期使用生石灰、氯制剂、碘制剂等对水体和食场消毒,以降低水体中病毒、细菌或其他有害生物的密度,减少发病机率;同时用解毒类药物对水体解毒。
(三)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促进菌相与藻相的平衡。
二、提高饲料质量,降低饲料投喂量
(一)要求饲料质量好,营养全面。
(二)高温季节,在饲料中添加Vc或复合多维、免疫多糖等,提高鱼体免疫抗病能力。
(三)要根据天气、水质、鱼情等确定投喂量。
三、防范强对流天气,做好灾后救治措施
(一)关注天气预报,做好应对灾害天气预案。暴雨前,应加强巡塘,加固池塘堤埝、防逃设施、养殖大棚等。
(二)每天坚持早晚巡塘,查看养殖动物活动和吃食情况,查看水色、透明度等,同时查看池埂情况。
(三)防止养殖饲料、渔药等物资被水浸泡。特别是漂白粉、二氧化氯等渔药遇水可能引起爆燃的物资更应该注意,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暴雨前中后都要开启增氧机,尽可能增加池塘溶解氧,减缓池塘微生物死亡,稳定水相,防止疫病大规模发生。
(五)暴雨前后,分别泼洒一次沸石粉,以吸附有毒有害物质,保持池塘藻菌相稳定。
(六)暴雨期间,少投或不投饲料,以免增加池塘有机生物耗氧量;暴雨过后,及时做好灾后处理工作。
(七)若发生水灾,应抓紧抢修被洪水冲毁的塘基和各种养殖设施,加固堤坝,修复电力等基础设施,及时清除池塘里过多的淤泥,快速恢复生产能力。
(八)加强清塘消毒工作。
(九)暴雨后,要调控好水质。
(十)灾后及时补放苗种。
(十一)加强灾后饲养管理工作。
四、以防为主,做好病害防控
应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不要等到发病再治。治疗应采用“外消”与“内服”相结合的方法,除定期对水体消毒外,发生病情时应及时诊断,确定病因,采用高效低毒国标鱼药进行治疗,并注意所用药品的有效期。
五、遵守休药期制度,确保水产品质量
根据池塘状况和市场行情及时出池。养殖产品达到上市规格可捕大留小,降低相对养殖密度,促进存塘鱼的生长。产品上市前应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来源:市畜牧兽医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