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 “冲刺”!会宁全域同心抢收保丰

发布时间:2025-11-07 09:06

来源:会宁融媒

浏览次数:

深秋时节,会宁大地遍地金黄,丰收的喜悦在田间地头弥漫。面对近期连续阴雨天气带来的严峻考验,全县各乡镇抢抓农时,迅速行动,一场与天气赛跑、确保颗粒归仓的秋收战役全面打响。从机械轰鸣的抢收一线,到科技赋能的产业基地,一幅党群同心、机械助力、产业兴农的乡村振兴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机械轰鸣,跑出秋收“加速度”

在会宁县太平店镇牛家坪村的荞麦田里,收割机隆隆作响,金黄的荞麦穗快速脱粒归仓;杨崖集镇红土村的马铃薯地里,收获机来回穿梭,颗颗饱满的“金豆豆”破土而出;土高山乡的“丰产方”基地上,大型机械替代了传统铁锨,高效筛收着马铃薯……连绵雨虽添挑战,但各类农业机械成为应对不利天气、提升秋收效率的“主力军”。

“虽然机械损耗比较大,但是比人工快,既省时又省力。”太平店镇农机手郭文斌道出了机械化的优势。为破解农户“购机贵、用机难”,青江驿村通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中采购大型机械,成立农机服务公司,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提供耕、种、收全程服务,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的有效覆盖,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解决了劳动力不足问题。

科技赋能,激活产业“新引擎”

丰收的成色,不仅看抢收的速度,更看产业的科技含量与发展潜力。在土高山乡,以“良田、良种、良法、良机”为核心的“四良”配套技术体系,为马铃薯增产增收提供了坚实支撑。免费优质籽种、化肥薄膜投入、科学种植教学、无人机植保、全程机械化作业等一系列“组合拳”,让“藏粮于技”深入人心。

“今年洋芋的产量比去年大,往年亩产3000斤,今年能达到5000斤。”十百户村村民陈红卫感受到了科技种田带来的实实在在效益。产量的提升、价格的稳定,让马铃薯产业真正成为群众增收的“新引擎”。韩家集镇则抢抓土壤墒情,全面推进5.3万亩秋覆膜工作,为来年粮食丰产筑牢根基,通过三级包抓责任体系和技术指导组下沉,确保“保暖衣”精准覆盖。

链条延伸,厚植振兴“厚家底”

确保秋粮颗粒归仓是当务之急,而如何让丰收的粮食转化为群众持续增收的底气,更是各乡镇谋划的长远之策。

太平店镇牛家坪村在组织抢收的同时,计划以新成立的村办企业为平台,推进荞麦面加工和胡麻油压榨,延伸产业链条。“既让集体经济‘家底’更厚,也让村民的种粮底气更足。”村党支部书记裴亚州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则立足特色资源,通过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精细化加工,让小杂粮长成了“大产业”,负责人王华计划进一步扩大面积,带动更多农户。

从太平店镇的荞麦加工,到杨崖集镇马铃薯的产销路径规划,再到祥泽合作社的订单农业,会宁县正努力将秋收的丰硕成果,转化为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收入增长的持久动力。

党群同心,凝聚攻坚“强合力”

秋收一线,也是检验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前线。韩家集镇建立的“科级领导包村、乡村干部包组、组长和党员包户包地块”三级包抓体系,将责任层层分解,形成了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土高山乡紧盯“人、地、技”关键点,整合资源,政策护航,保障销路畅通。夜幕下农机手加班加点的灯光,村干部奔波协调的身影,农户们互助抢收的场景,无不彰显着党群同心、干群合力啃下“硬骨头”的奋斗精神。

当短期攻坚与长期规划同频共振,当机械赋能与产业强链深度融合,会宁县的这片热土,在这个金秋收获的不仅是满仓的粮食,更是“种粮有奔头、振兴有盼头”的坚定信心与发展动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写下了扎实的注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