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织锦添底气 良田固本保民安——白银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5-10-09 09:37

来源:白银新闻

浏览次数:

截至目前,白银市已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67.41万亩。从会宁的梁峁沟壑到景泰的沙漠边缘,从零散薄地到连片良田,白银市正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笔,在广袤的土地上书写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时代答卷。

“一个中心”锚定粮食安全根本目标。白银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核心,紧盯“到2035年,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一中心任务,结合实际编制印发《白银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因地制宜建立100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储备库,进一步明确方向目标和发力重点、细化工作任务和推进举措,力争让每一寸良田都成为“产粮仓”。

“两项机制”全力保障工程质量。白银市实行“市负总责、县区和乡镇抓落实、群众参与”及“定期调度、分析研判、通报约谈”机制,为项目建设注入持续动力。由市级层面统筹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县区对辖区内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负主体责任,落实项目建设财政资金,统筹安排并督促指导乡镇落实具体建设任务。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农业经营主体等各方力量广泛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多方参与、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让高标准农田真正成为惠及民生的“民心工程”。

“三项统筹”实现全域协同发展。白银市统筹推进、统筹谋划、统筹投入,不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单点突破”向“系统推进”转变。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灌区以田间配套为重点,在山区以梯田“宜机化”改造为重点,在具备条件的地区以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为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用好财政补助资金的同时,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和项目区群众自筹资金参与项目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融资模式,累计落实自筹资金4.11亿元。

“四个结合”着力优化建设路径。白银市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灌区建设、粮食基地建设、和美乡村建设、节本增效深度融合。重点抓好田间渠系配套和滴灌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累计发展以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67.14万亩。实施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工程、农田防护林建设、土壤改良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粮食亩均增产10%~20%。围绕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着力破解部分农田道路不通畅、土地不平整的问题,累计整修田间道路2421.27公里,平整土地47.28万亩。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取得了节肥40%、节工50%的显著成效。

“五大转变”持续发挥综合效益。白银市通过持续推进建设,农业领域实现全方位升级。“旱”变“水”破解缺水瓶颈,通过统筹建设水源工程,着力解决旱地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实现农作物产量翻番,累计在旱作区域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项目59.32万亩。“小”变“大”释放规模效益,创新推广“集中投入、连片整治、规模开发”治理模式,以土地流转为纽带打破碎片化桎梏,部分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单块条田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坡”改“梯”激活山地资源,对于无法进行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的山区坡耕地,进行“宜机化”改造,累计建设高标准梯田26.14万亩。“户”改“社”重构经营体系,针对已实施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引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土地“全托管”经营。“经”转“粮”夯实粮食根基,坚持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用途管控原则,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全部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为保障区域粮食稳定供应提供坚实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