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陇中大地上,会宁县正以铿锵步伐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从杨崖集镇的“小药材”撬动大产业,到头寨子镇的“苹果花”孕育“花样经济”;从平头川镇的“甜蜜事业”到中川镇的“红色文旅”……这片红色热土上,产业升级、生态改善、文化传承、治理创新交织成一幅“业兴、村美、民富”的壮美画卷,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产业筑基:特色发展激活内生动力
会宁的乡村振兴,始终以产业兴旺为根本。杨崖集镇将中药材种植作为“绿色引擎”,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让黄芪、党参等“苦药材”变成“甜产业”,农户亩均收入超2600元;头寨子镇依托苹果产业,从苗木扶持到技术培训,从电商拓销到深加工延伸,打造出年产值1.32亿元的“黄金产业链”;平头川镇的中蜂养殖“酿”出甜蜜生活,中川镇的小杂粮种植擦亮“甘味”品牌……这些实践印证了“一村一品”的活力——土地生金,关键在找准特色;农民增收,核心在产业链赋能。
生态宜居:从“忧居”到“优居”的蜕变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美家园。会宁以生态搬迁和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让群众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优居”。杨崖集镇红土坡村的灰瓦白墙新居、平头川镇马路村的“拎包入住”安置点、中川镇高庙村的硬化路与地暖设施,无不彰显“安居乐业”的民生温度。更可贵的是,厕所革命、垃圾清理、风貌提升等“微改造”,让村庄“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如村民所言:“环境干净了,心情好了,日子更有奔头。”
文化铸魂:红色基因与文明新风共融
作为红军会师圣地,会宁深挖红色资源,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杨崖集镇陇西川村的古乐楼,保存着红军演讲的红色记忆;中川镇大墩村通过“红色+农旅”模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集体经济与精神传承双赢。与此同时,“邻里互助”“尊老爱幼”的乡风文明浸润乡野,党群服务中心的“暖心服务”赢得群众点赞。这里的故事证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既要物质富裕,也要精神丰盈。
治理创新:党建引领与智慧赋能
高效的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中川镇党群服务中心“一扇门办所有事”的便民实践,刘家咀村“大数据+党建”的精准治理,折射出会宁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上的探索。更值得称道的是,各村通过“支部引领、联村共建”模式,盘活闲置资源,发展集体经济——如中川镇“4+N”发展机制,让农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共享发展红利。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推进”,会宁的实践揭示出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因地制宜是核心,苹果、药材、小杂粮等产业选择皆立足本土资源;群众参与是关键,无论是合作社分红还是环境整治,均激发农民主体意识;系统思维是路径,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协同发力,形成“组合拳”效应。
如今,行走在会宁的乡间,新居错落有致,田畴层叠如画……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正以多元探索诠释着“中国式现代化乡村”的深刻内涵。正如一位镇干部所言:“乡村振兴不是‘涂脂抹粉’,而是让每一寸土地都充满希望。”会宁的故事,恰是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会宁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