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发展谋划之年,也是全力打造沿黄现代农业发展高地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市“三农”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 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聚焦打造沿黄现代农业发展高地,围绕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突出抓好“双百工程”,大力实施“种养农业提质创优、农产品加工升级增效、农业品牌培育营销、基本农田改良扩产”四大行动,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坚定不移朝着建设农业强市的目标奋勇前进。力争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重点从五个方面抓落实、求突破、促成效:奋力开创2025年“三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切实扛牢粮食安全责任
紧盯“粮袋子”。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发展,全面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努力创建742个百亩以上粮油单产提升丰产方,确保丰产方单产增幅达到5%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95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严守“耕地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制度,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撂荒地整治。对高标准农田项目实行专账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完善县级主体、乡镇落实、村级实施、多元参与的管护机制,守住工程建设质量生命线,力争新建高标准农田30万亩以上。加快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建设,加快推进土壤“三普”成果汇总,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任务。
提升“水效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加快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结合粮油单产提升丰产方创建,在灌区积极打造高效节水示范点,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推进水肥一体化,推广运用节水灌溉技术,努力实现节水和增收“双赢”。
二、坚决守牢防止返贫底线
严防返贫风险。高效运行“一键报贫”机制,加快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大数据信息系统,对发现因灾因病等引发的返贫致贫风险和苗头问题,及时预警,精准落实帮扶措施,稳定消除风险。健全完善“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机制,做到问题随时发现、随时解决。
注重帮扶质效。结合省、市落实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四个一批”分类推动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建立工作专班,配强人员力量,全面清查脱贫攻坚以来形成的帮扶资产,建立统一的资产登记管理台账,全力推动经营性资产保值增效、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
强化工作导向。坚持扶志扶智工作导向,按照“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的原则,通过以工代赈、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群众更多参与乡村振兴。加大对群众增长才智的支持,加强对技术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三、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通过扩量做大产业规模。引导特色种植业连乡成片、跨县成带发展,扎实开展100家牛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每村至少100亩粮油单产提升丰产方“双百工程”建设,持续壮大现代特色农业体量,促进全市畜禽饲养量达到2200万头(只)以上,特色种植业面积达到358万亩以上。加快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进一步做大特色优势产业种植规模,切实提升单位产出效益。
通过延链做优产业结构。加快引进一批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力争农业产业链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20%以上。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建设一批果蔬加工中心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着力培育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品牌企业5家,预制菜原料供应基地10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6%以上。着力打造“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力争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00亿元。力争全市“甘味”品牌达到60个,“三品一标”产品达到210个。
通过增效优化生产方式。抢抓国家将农机装备纳入“两重”建设项目国债资金支持范围政策机遇,争取更多项目和资金支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聚焦精量播种、核心种源、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等领域,探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人才解题模式,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克一批核心技术,促进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
四、扎实开展和美乡村建设
聚焦短板弱项求突破。健全完善乡村建设任务清单,优化乡村建设项目库,以“一库一单”为抓手,坚持量力而行,优先布局建设产业发展所需的农村道路、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防汛抗旱、数字乡村等重点项目,改造提升省市县级和美乡村100个。
聚焦突出问题求突破。有力有效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推进问题厕所整改,实事求是推进新安排改厕工作,改建卫生户厕2000座以上,并健全长效管控机制,确保改一个成一个、成一个用一个。持续开展大扫除活动,整治村庄公共空间,不断改善村庄风貌。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废旧农膜处置率、尾菜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82.5%、85%、55%以上。
聚焦治理效能求突破。坚持思想强农、文明育农、文化惠农,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农村、入农家。推进移风易俗,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持续开展农村地区主动创安主动创稳行动,纵深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依托“码上反映·马上办理”平台,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切实维护农村地区和谐稳定。
五、稳步推进农村改革任务
抓好土地二轮延包试点。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在会宁县、靖远县、白银区、平川区开展整乡试点,景泰县开展整村试点,妥善化解延包中的矛盾纠纷,确保绝大多数农户承包地总体顺延、保持稳定。严格落实宅基地审批制度,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抓好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鼓励长期留村的农户创办家庭农场,采取吸纳就业、生产服务等方式,带动小农户提高生产水平,推动农民合作社与小农户建立稳定的合作联结关系,力争“五有合作社”占比达到65%以上、联结小农户占比达到43%以上、家庭农场达到6500家以上,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700家以上,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达到285万亩(次)以上。
抓好“三资”监管问题整治。持续开展“三资”监管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在彻底摸清农村集体资产底数的基础上,重点核实权属不清的零散资产、财政扶持资金形成的资产等,推进突出问题有效整治。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严控经营风险。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