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这一被誉为“蔬菜之王”的作物,如今正成为白银区激活寒旱资源、撬动乡村振兴的新支点。从黄河岸边的千亩基地到全链条的精深加工,从智慧农业的科技赋能到“甘味”品牌的培育打造,白银区以芦笋产业为抓手,正书写着现代寒旱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大篇章”。
白银区四龙镇现代生态农业(芦笋)种植示范园的智能大棚里,嫩绿的芦笋嫩芽破土而出,长势喜人。农户们正按照智能化设备的提示进行日常管护,操作娴熟而高效。这片园区以区级国有企业为载体,通过招商引资,招引中慧高芯技术(山东)有限公司引入先进种植技术、高效设施设备与现代农业科技,联合成立甘肃慧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甘肃慧银),流转土地350余亩建设而成,是白银区第一家农业招商引资的大型项目,总投资5200万元。
“四龙芦笋产业园,2023年开始流转土地,咱们这地方的土壤和气候都适合种植芦笋。”四龙镇永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许朝明介绍道,“芦笋产业是个新兴产业,附加值非常高,能产鲜笋,还能生产芦笋茶、芦笋饮料、芦笋面、芦笋粥,全身都是宝。”
项目的快速推进彰显着白银区发展特色产业的决心。“2024年3 月项目落地,7月份完成定植,今年已经开始生产,采收期从4月份一直持续到9月下旬。”甘肃慧银芦笋种植基地负责人吴增刚表示,虽然今年是投产第一年,产量不算高,但前景十分可观,“预计明年产量就会翻倍增长,到第三年每亩地产量可达3000斤到4000斤。”
白银区发展芦笋产业,既有自然禀赋的“先天优势”,更有政策扶持的“后天助力”。“当时选择落户四龙这边,一是白银区地处黄河流域,供水充裕;二是气候相对干燥,昼夜温差大,种出的芦笋品质比山东东部沿海地区的还要好一些。”甘肃慧银项目部经理王庆春坦言,营商环境更是关键因素,“政府支持力度大,老百姓也接受,加上甘肃本地芦笋种植少,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都很可观。”
日前,十四届省政府第97次常务会议召开,会议指出要聚焦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坚持在扩量、提质、延链、增效上下功夫,加快建设产业韧性强、经营体系强、供给保障强、科技支撑强、竞争能力强、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要突出“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强化科技赋能、龙头带动,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品牌,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带动更多农牧民增收。白银区的芦笋产业发展正是对这一部署的生动实践。
作为白银区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园的龙头项目,芦笋产业与全区发展战略高度契合。“芦笋是抗寒抗旱的蔬菜,符合咱们白银区寒旱农业的种植发展规划,我们公司也想整合种植、销售、深加工等一二三产业,打造芦笋种植集群,创建芦笋‘甘味’品牌。”王庆春的话语中满是信心。
科技赋能让这片芦笋基地更具“智慧范儿”。“整个种植基地都由我们自主研发的水肥一体化系统、物联网控制系统和芦笋大数据平台提供支撑,种植操作实现‘傻瓜式’。”王庆春指着棚内的智能设备介绍,“普通农户来我们这儿务工,只需要按照要求和标准操作就行,很简单。而且这些智能化设备能降低人工成本,保证标准化生产;像水肥一体化、物联网这些单项技术,还能用于其他蔬菜种植,目前我们已经实现技术输出了。”
如今,芦笋产业的“版图”正在白银区持续扩张。“四龙这边是一期项目,占地350亩;王岘镇的二期项目已经开工,占地约500亩;而且后期我们还计划追加三期种植基地,最终打造千亩有机芦笋种植基地。”王庆春透露,千亩基地建成后,公司还将在水川布局深加工项目,“这既能填补西北芦笋蔬菜市场的空缺,又能带动周边老百姓务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在园区的加工展示区,芦笋茶、芦笋粥、芦笋清饮、HPP果蔬榨汁等产品琳琅满目。“HPP是指高压低温鲜榨技术,采用这种技术加工的产品无任何添加剂,能有效保持芦笋的营养价值,维生素和天门冬酰胺的含量都不会被破坏,适合年轻女性、老人和小孩食用。”王庆春拿起一款新产品介绍,“芦笋粥中添加了藜麦和西洋参;芦笋茶分为叶尖茶和茎茶;就连种植了15年的芦笋根,也能提取营养成分用于化妆品生产,真正实现‘吃干榨净’。”
芦笋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是白银区寒旱农业发展的生动缩影。白银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韦宝龙表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挖掘寒旱资源禀赋、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发展优质高附加值的芦笋产业为抓手,通过‘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园,持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数据见证成效:2024年白银区农业增加值达到7.47亿元,同比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23371元,同比增长 7.5%。如今,依托与科研机构合作成立的芦笋研究西北分中心,白银区正不断优化芦笋品种选育技术,集成绿色种植技术体系,为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一株小芦笋,撬动大产业。白银区以芦笋产业为突破口,借助政策扶持与科技赋能,推动芦笋产业从单一鲜笋种植、小片分散种植,向千亩连片基地、全链条融合发展迈进,成功将寒旱资源劣势转化为特色发展优势。未来,随着千亩基地建成、深加工体系与产业链持续完善,芦笋产业将成为白银区寒旱农业的“金字招牌”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更强动力,书写寒旱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