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乙巳春节,在全国春节“村晚”示范点甘肃景泰县芦阳镇,为期3天的“年味芦塘福闹元宵 蛇舞新春幸福万家”2025年元宵系列活动圆满收官。该活动是一场非遗文化与现代电商的交融盛宴,用原汁原味的乡风、乡俗、乡情、乡韵,在展现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同时,书写了一份文化润心与产业富民的“双赢答卷”。
活动期间,芦阳村通过非遗市集、直播带货、民俗展演等多元形式,销售枸杞、百合等20余种农特产品,总销售额达267万元,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民户均增收超5000元,成为甘肃省乡村振兴富民新业态的缩影。
“小民生 大情怀”,芦阳村“村晚”,得到了国家公共文化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中新社、新华网、搜狐新闻、网易新闻等20余家央地媒体的广泛关注与宣传报道,展现了文化与产业和鸣的盛景。据统计,网络观看量达到203.7万人次。
非遗“搭台”文化赋能乡村品牌
芦阳村“村晚”以“农耕文化”为主题,将非遗技艺与乡土风情深度融合。
非遗市集焕新彩。活动现场设置30余个非遗展位,景泰蓝釉画、手工剪纸、陇绣等传统技艺集中亮相。省级非遗“芦阳木雕”传承人张永福现场演示雕刻技艺,吸引大批游客体验购买,单日销售额突破8万元。
民俗表演引流量。高台社火《五谷丰登》、皮影戏《陇原春早》等原创剧目轮番上演,日均吸引游客1.2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量累计达230万次,话题“芦阳村晚”登上短视频平台热榜。
“过去村里年轻人往外跑,现在非遗成了‘吸金石’!”芦阳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军感慨道。
直播“带货”业态撬动产业升级
芦阳村创新“文化+电商”模式,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消费场景。
“村晚直播间”爆单。联合抖音、快手平台开设专场直播,邀请非遗传承人、驻村书记担任“带货主播”。景泰枸杞、旱地百合等农产品通过文化故事包装,附加值提升30%,单场直播最高成交额达58万元。
云端体验拓市场。利用VR技术打造“云逛非遗市集”,消费者可在线参与木雕DIY、剪纸教学等互动,带动省外订单占比提升至42%。
“我们村的‘大茶’已经被白银市十大美食收录进去了,下一步将借‘大茶、糖油糕、小笼包’等特色美食,首先打造出10家农家乐,走出文旅融合的第一步。”景泰县芦阳镇城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包可伟兴奋地说。
产业“造血”迸发强村富民新活力
芦阳村以春节活动为契机,构建“非遗传承—产品开发—渠道拓展”的产业链。
标准化生产提质增效。成立“芦阳非遗合作社”,对枸杞、百合等农产品实行统一品控、包装和溯源管理,推动价格上浮15%-20%。
文旅融合延链条。开发“非遗研学游”线路,游客可体验从种植到加工的农事全流程,春节档接待研学团队12批次,创收18万元。
能不能把春节期间的舞狮、社火、腰鼓等等民俗活动延续下来?“我们这个排练队伍,岁数最大的有60多岁了,最小的12、13岁,通过这种方式把民俗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同时厚植文化自信,努力把文化变为看得见的力量,助力当地乡村振兴。”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村民们也有了自己的小广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每周六下午村委会就会组织大家伙来到小广场上一起排练。
数据显示,2025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3%,春节档芦阳村文旅综合收入同比激增210%。
经验启示:文化为媒,探索振兴新路径
芦阳村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三大启示:文化IP塑品牌,通过“村晚+非遗”打造地域文化名片,提升农产品溢价空间;数字技术破壁垒,借助直播、VR打破地理限制,拓宽产销渠道;利益联结稳增收,以合作社为载体,让农民深度参与产业链分工,共享发展红利。
“我们将把‘芦阳模式’推广至全县,让更多乡村吃上‘文化饭’!”景泰县文旅局局长陈志强表示,2025年计划培育10个非遗特色村,目标带动农文旅综合收入突破2亿元。
结语:在文化中找寻振兴密码
从默默无闻的西北小村到全国“村晚”焦点,芦阳村以春节文化活动为支点,撬动了文化振兴与产业升级的“双杠杆”。这场“非遗搭台、经济唱戏”的生动实践,不仅让传统年俗焕发新生,更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人、以业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为西部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数据来源:景泰县文化和旅游局、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