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境内古渡文化概览
NO.1
白银古渡概览
白银市境内的古渡口主要分布在靖远、平川和景泰的黄河之间,也有设在今白银区与青城镇之间的。
白银市境内的古渡口,最早的建于汉代,此后历代都有设置。
由于山水变迁,渡口也不断变迁。
NO.2
靖远古渡
古时靖远有古渡五处,即红嘴子、小口子、北卜子,鹯阴口(黄沙湾)及和保口(虎豹口)古渡。
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渡口有:虎豹口、鹯阴口、索桥渡、北卜古渡等。
有名的《山陕碑》就屹立于靖远黄河渡口东岸。
靖远境内还有鲜为人知的土窝车渡、劈坡寺渡、平堡、糜滩、阎门、发裕堡、沙金坪等民渡。
NO.3
景泰古渡
《景泰县志》记载:“(景泰县)1990年,全县8个渡口,共有各类筏子80个。”
景泰县“1990年底,全县8个渡口,有羊皮、胶轮内胎等各种筏子30副,其中龙湾20副,常生3副,索桥、车木峡、兴水、五佛各1副,金坪2副,北长滩l副。木质机动船3艘,其中老湾渡口1艘,金坪2艘。设有钢丝牵引船2艘,其中老湾渡口l艘,沿寺渡口1艘。”
2009年,白银市境内共有黄河渡口、码头等70处,其中渡口51处、码头19处。皮筏50具,各类船舶126艘,合计1557吨位、2040客位,总功率2046.6千瓦,水上从业人员438人,年水路运输客运量5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1.2万人/千米,货运量78.5万吨,货运周转量31.4万吨/千米。
众多的古渡、两千多年文化的积累,构成了白银市丰富的古渡文化。
NO.4
部分古渡简介
(一)鹯阴古渡,汉代,即黄沙湾古渡,位于平川区境内迭烈逊堡以西,对岸为景泰县,距离鹯阴古城遗址10公里。鹯阴古渡是白银境内最早的古渡,距今2000多年。
《平川区志》记载:“元狩二年(前121年),遂为汉王朝的内河渡口。”
南宋神宗时,西夏人在此设莎桥,为通凉州大渡,明成化年间废。
(二)北卜古渡(又称白卜古渡),隋代,位于靖远县城北95公里的北城滩古城处,乌兰津下游20里处,现称为金坪渡,也是隋唐时期的大型古渡口之一。
《方舆纪要》记载:“西魏时已开通,自兰州而东,过北卜古渡至鸣沙河,过应理州,盖即此也。”
唐代吐蕃人在此建乌兰桥。据传唐代曾在此处建有浮桥,以便商旅使团过渡。
唐、五代时为“丝绸之路”东段北路渡口之一。
清代《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自兰州而东过北卜渡至鸣沙河,过应理州(宁夏中卫)”。
(三)乌兰津(古渡),唐代。乌兰津古渡原名乌兰津,最早见于《北史》和《北齐书》的《可朱浑元传》。
《资治通监》梁纪武帝大同元年(535年)记载说:“道元帅所部三千户西北渡乌兰津抵灵州。”可见在距今1400多年以前,乌兰津就已经是黄河上有名的渡口。
(四)大船古渡,推断为宋代,因为青城为宋仁宗年间秦州刺史狄青巡边时所筑,所以,大船古渡当为宋代比较合适。
大船古渡,位于白银区水川镇大船(川)渡村,历史上被列为条城(青城)八景之一。
(五)明代,大、小口子渡口,位于靖远县哈思山北麓的石门乡小口村。
石门为古汉唐丝路之要地,哈思堡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境内有索桥烽燧,马台汉墓、庙山汉墓、三角城、三官殿等遗址。此处河床稍宽,水流较为缓慢,两岸为石山,易修筑码头。
康熙《靖远县志》记载:“索桥先后建置处所不一,据考哈思吉堡西南六、七里至黄河岸,又三、四里至大、小口子,即初建索桥地。明隆庆初(1597年)创船桥,以通往来,寻因河水泛涨湮没无存,仍以船渡,其码头古迹犹存”。
康熙《靖远县志》记载:“明隆庆初创设船桥以通往来,旋废,改用船渡,为平固、西凉通藏大渡”。
小口子渡口又称索桥古渡,因古代在此建有索桥而得名,史载古索桥因河水暴涨被冲毁,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重修,用24只木船连为索桥。
1988年,在哈思山南麓的北滩乡境内,出土了一只属于东罗马时代的西方刻铭银盘,引起了文博界的关注,被视为“丝路遗宝”,是古代中外商贸往来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山陕修路碑序》记载:“适有晋商胡兄讳正寛公宾商哈思十有八载,悯念索桥两岸途路不平,有意增修,奈工程浩大难以枚举。于是岁之初夏,弟等接得□□一本,歴前序知其为平治索桥道途,修补黄河岸渡,是诚胡兄之美誉也。弟等于是纠合众客,会馆公义,蒙众慨然诺许,情愿□施□善果。”
(六)明代(暂定),阎门古渡,又称阎家门民渡,位于靖远县城北15公里的三角城,南来北往通一条山之车、驼,有时也由此过渡。根据何璞瑜先生的研究,阎门古渡遗址位于三滩镇境内,东与靖远东湾隔河相望,背靠三滩三角古城。
1936年,红四方面军五军由此渡河,踏上了悲壮惨烈的西征之路。
(七)虎豹口古渡,清代,位于靖远县河靖坪,对岸为中和堡。船由民制,县署交给口粮。
虎豹口古渡是明清以来靖远四大官渡之一,兰州至靖远的交通要渡。渡口曾用木船数只,终年供渡,昼夜繁忙,史称“边防要路”。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知县储英翰曾捐银300两,交由船行发商生息,专供修补官渡之用。
靖远知县储英翰撰《和保口官渡记》记载:“天下事创之难,持其后而守之尤难。翰忝斯宰不能一其心以周一邑之人之虑。视其力之所可致者,稍致吾力焉,因也,非创也。而深冀夫持其后者,不以光大而扩充之。他日鸠工庇材,使船质坚致,帆桨樯橹各有法,且令操舟者勤事练习,始而因水之性,继而顺水之势,及其日久而有以知水之方,则乘木有功,利用致远,收南人驶船如驶马之效。岂直民未病涉一手一足之烈而已耶。”
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后,强渡虎豹口,进入景泰县境内。
“虎豹口”地名推测为当年红军将士叫出来的。
《虎豹口红军西征纪念碑》记载:“公元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在会宁胜利会师,24日至30日,红四方面军三十军、九军、五军,奉命于靖远虎豹口渡河,在我县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两万一千余名指战员,駊木舟、战恶浪,奋勇强渡,鏖战七个昼夜,胜利渡过黄河。”
(八)石板沟古渡,民国。民国19年(1930年),甘肃省政府对兰包(宁)公路的路线,进行研讨审查,认为北线必经宁夏沙坡头路段,其地沙窝难越,公路难修且不易养护,决定废弃北线,而由中线大车道整修公路。
中线从皋兰的后长川经关山涝池峡、崖渠水、刘家川、涝巴湾、南山尾子、吴家川、石板沟渡黄河至南岸的红嘴子,再渡祖厉河抵靖远县城,共72公里。
(九)安宁古渡,民国,位于靖远县城北黄河岸边,对岸为碾子湾,是靖远通往皋兰、兰州及河西走廊的重要渡口,渡河工具用木船,人力搬桨摆渡。
《平川区志》记载:“安宁渡为兰宁路中线最主要渡口之一,位于中村西南2公里处,民国33年(1944年)5月开工,同年8月上旬完工。1935年4月,西岸修筑简易码头一处,东岸修筑行道一处,沿河路段大部分加做干砌防护工程。”
“1951年初,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为改善兰宁公路安宁渡口的渡河条件,提高车辆过渡能力,增置双车机动渡船两艘,改人力摆渡为机动渡船,提高了渡口过渡量。”
(十)平滩堡民渡,位于靖远县城西南38.3公里的平堡镇大浪峡口,南岸为平滩堡,北岸为四龙口,由农民自制船只往返过渡。
1970年,平堡吊桥建成后废弃。
(十一)糜子滩民渡,位于靖远县城北l公里许,由水手自制船只或皮筏,与县城及南岸各地往来。
(十二)沙金坪民渡,位于靖远县城以北145公里处,对岸是景泰县北沙金坪,一直用皮筏子摆渡。
(十三)发裕堡民渡,位于靖远县城北l20公里,对岸为景泰县五佛寺,南北两岸往来均由此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