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白银段历史遗迹遗存”征文获奖作品选登
丝绸古道,岁月有感; 大漠雄关,古迹有痕。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多彩白银,文物溢光。 引言: 白银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线和中线重要节点城市,这里大河奔流、古道延绵、长城雄峙,几乎每一次文明冲突,民族交融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和独特的文化元素。远古时期的黄河岩画,秦汉设置的祖厉、鹯阴、媪围县,古丝绸之路沿黄岸边遗留的鹯阴口、索桥渡、北卜渡、乌兰津等古渡口,境内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以及柳州古城、永泰龟城,长城、烽燧、烽火台,黄湾汉墓群,石窟寺等遗迹遗存,见证了白银的历史变迁、政权更迭、军事防御、民族融合、文化交流。 2022年 12 月28 日,甘肃省博物馆和白银市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国宝省亲系列展览之“陇右通衢——文物精品交流展”在白银开展,对出土于白银的国宝级文物东罗马鎏金银盘和“晋归义羌王”金印以及 76套 104 件珍贵历史文物进行集中展示,并举办了《甘肃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为主题的讲座,让社会公众在文物定格的时间里感受白银深厚的历史积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进一步挖掘、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资源,2023年2月,白银市博物馆、白银市作家协会联合发起“丝绸之路白银段历史遗迹遗存”主题征文活动。现将获奖作品和特邀作品分享给大家。 二等奖 丝绸之路过景泰 作者简介: 周德广,白银景泰人,新华社高级记者。1964年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新华通讯社当记者兼编辑。著《丝绸之路漫记》,出版有《丝路三关》。 浩浩田畴,茵茵草原,茫茫荒漠,皑皑雪山……一条多彩的飘带,把它们连接起来,伸向遥远的天际,这飘带,就是古代贯通中西的第一条通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市),经甘肃全境和宁夏、青海部分地区,越新疆天山南北,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再过中亚、西亚,到地中海东岸,主干道全长7000公里。这是一条对中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交流起过伟大作用的国际通道。今景泰县古媪围县作为丝绸之路甘肃内北线的咽喉重镇,像一颗绚丽多彩的明珠,镶嵌在这条飘带上。 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后,进入甘肃境内,兰州以东主要有两条干道:一条是渭河道,称南道(南道过陇西后又分为南道和中道);一条是泾河道,称北道。媪围县(今景泰县)就在北道泾河道上。泾河道从长安过咸阳,经礼泉、乾县沿泾河西北上,穿彬县、长武进入甘肃的泾川,到平凉翻越高峻的六盘山,过宁夏的固原、海原,到靖远与景泰交界的黄河古渡索桥渡口,或过五佛寺(包括沿寺、大庙、沙金坪等渡口)入景泰县。 索桥渡口在媪围县址吊沟古城东约二十里的黄河两岸。这里是红山峡峡谷,群峰陡立,河道狭窄。两岸只有一条沟壑可作通道,东岸通向靖远县的哈西堡,西岸通到景泰的响水、吊沟古城。据《靖远县志》记,索桥渡口原来叫小口子渡口,在现在的古索桥渡口上游约十里处。明穆宗隆庆初年,在小口子渡口架了索桥(即浮桥)“以通往来”。后“因河水泛涨,索桥漂没无存,仍以船”。明神宗万历年间,又置索桥于哈西堡西四十里(即现在的索桥古渡口),始亦用船桥(也称索桥)。后因冲损,仍用船渡。今索桥古渡遗址尚存,黄河两岸用石板垒起来的码头,平整醒目。地基、残垣断壁都是石板垒起来的,所以虽经长期风雨剥蚀,但街道、院落、门户、石堡、路牌、驿道等轮廓依稀可辨。 这里曾经是一个三百余户的村镇,被黄河从中一分为二。在西岸景泰的部分,户数较多,坐落在高出河面二十多米的小坪上,站在村头向西北望去,就是蜿蜒起伏的明边墙(长城);在河东岸靖远县境内的村庄,坐落在临河两高山的壑口处。村子中间是一条大道,两面是车马店和铺面。村头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山峡修路碑”五个大字,下面和后面记载着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地方绅士和各地商人聚资修路的过程。出钱的有山西、陕西等地的商号近百家。可见直到清代中期,这个渡口上还商旅繁忙,人们对丝绸之路上的这条路线还很重视。从索桥渡口过河后,便进入了陡峭狭长的黄崖沟河谷,行约十五里便到了响水(小芦塘),再行约五里,便是媪围县址吊沟古城。据史载,张骞第二次通西域,就是从索桥渡口(小口子渡口)渡过河西行的。 从索桥渡口过了吊沟古城之后,丝绸之路就沿着大芦塘、寺滩、白茨水、新堡子、蒿沟岘、大靖、土门子而行,之后进入河西走廊。据《居延新简》中记载,古丝绸之路从古都长安出发,先后经过若干驿站,然后由平林至高平(固原)80里,高平至会州(靖远)90里,会州至媪围90里,媪围至居延置90里,居延置至䚢里90里,䚢里至揟次(土门子)90 里,次至小张掖(黄羊镇)60里。媪围至揟次,就是景泰吊沟古城至古浪土门子。由此可见,在汉代这条路线就已形成。 明朝在景泰境内补修边墙(长城)。明朝后期和清代,从吊沟古城至红水堡(旧红水县城)、牦牛圈(长岭)、裴家营、大靖、土门子入河西的这条线路也逐渐繁荣起来。新中国成立后,景泰通向武威的柏油马路,就是沿着这条路线修筑的。从海源至靖远后,还有一个渡口就是从靖远的双龙乡北城滩过河至景泰五佛乡的沿寺(五佛另有大庙、沙金坪等渡口),然后翻古路梁、石板坡,经响水到吊沟古城。据《靖远县志》载,813 年,陇右为吐蕃占据,丝绸之路南、中线均梗阻不通,乌兰桥成为此后至五代由武威、大靖、芦塘去灵州(今宁夏灵武)的必经桥梁。这说明丝绸之路又恢复了最早的北路。那么乌兰桥在哪里?据定西公路段编写的《古交通史》中说:“乌兰桥建在濒临古城的黄河上。”双龙乡北城滩就在五佛乡沿寺黄河对面的靖远县,距县城240里。据说北城滩就是乌兰城。过去社员在平田整地时,从古墓中挖出了写有“乌兰城”的砖头。 在北城滩有唐城(遗址无存)、明城(遗址尚存),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一说,明城是在唐城的基础上修筑的。又说,乌兰桥是唐所建,后到明代上移到了索桥古渡。但不论怎么说,北城滩的明城,就是古乌兰城这是无疑的;乌兰桥至迟在唐代就有了,这也是无疑的。乌兰城过河之后,就是沿寺。沿寺位于五佛乡兴水村西南1公里的黄河边沿。这里建有一座石窟,坐西向南,背山临河,景色诱人。窟内有五尊大佛和千余小佛像,所以沿寺又叫五佛寺、千佛寺。它建于北魏时期,从此可以看出,这个渡口最迟在北魏时就有了。后为盐商所占,一变而为盐市,所以治寺俗名又叫盐寺。今天景电一期和二期工程的机房就建在沿寺脚下的黄河边上,庞大的机组,吞饮着滚滚的黄河水,在亘古千年的荒滩上,如今开出了80万亩良田。几十万祖祖辈辈靠天而食、积雨而饮的景泰县、古浪县的农民,尽情地分享着母亲河——黄河甘甜的乳汁。 登上沿寺的望河楼凭栏远眺,绿荫掩着五佛乡的村庄农舍,田园、树林交织,如练的黄河从村东逶迤而去。沿寺渡口再也不是羊皮筏子和小船摆渡了,而是载重百十吨重量的机械渡轮,在忙碌地渡着南来北往的汽车、马车、牲畜、货物和行人。据介绍,不论春夏秋冬,渡口总是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 丝绸之路通过景泰县还有一条路线,即从靖远县的渡口过河行至景泰县的中泉乡,然后至兴泉乡、到寺滩乡,过白茨水、新堡子、蒿沟岘、大靖、土门子入河西走廊。鹯阴口在靖远县城西面不远的祖厉河(又叫苦水河)入黄河口附近,这条路线的河东部分叫“回中道”。即丝路行人翻越六盘山后入宁夏的隆德县,转入甘肃的静宁、会宁后,一路到兰州过乌鞘岭入河西走廊;一路到靖远从鹯阴口过黄河。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出巡北地(今宁夏东南部和甘肃东北地区),就是从咸阳出发过“回中宫”,上鸡头山(今平凉西北崆峒山)而行的。汉武帝在公元前112年从长安出发,“率雍……逾陇,登空同,西临祖历河”。公元前107年,武帝再次出巡,也是过“回中宫”,走这条路线的。据《三国志·魏志》记载,东汉后期,武威地区的卢水胡(何奴的一支)兴兵犯汉,声势颇大,姑臧城(武威城)情况十分紧急。曹操命张既率兵数千人速渡黄河,增援武威。卢水胡得讯后,估计张既要从鹯阴口渡河,于是便在这里伏兵七千。张既探得这一消息,将计就计,佯从鹯阴口进兵,暗中却从金城渡口(今兰州西固区附近)渡过黄河,直抵武威,出奇制胜。这说明,三国时鹯阴口已成著名的渡口了。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红军西路军二万多人西进,就是从鹯阴口附近的合包口(又叫虎豹口)渡黄河入景泰的尾泉,至中泉、赵家水、锁罕堡、大拉牌、一条山、芦阳、五佛寺等地,浴血奋战十余日,共歼灭马步芳、马步青军两千五百多人,然后从五佛寺、芦阳、锁罕堡、正路等地出发。沿着古丝绸之路过寺滩、新堡子、蒿沟岘、到裴家营、大靖入河西走廊。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丝绸之路有过许多变化。它不是条笔直不变的道路,而是以几条干道为主,相铺多条支线而组成的东西相连、南北互通的交通网,且在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主干道和支线。丝绸之路随着战争、灾荒或其他原因,总是时通时塞,变化无常。景泰县作为甘肃境内北线的咽喉和重镇,也有被阻塞的时期,但往往在中路、南路受阻时,它就会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景泰县在中西交往和丝绸之路的畅通上,功绩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