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甘肃着力推动矿业权公开出让,全年出让矿业权269宗,出让收益380.12亿元。”甘肃省自然资源厅矿业权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成绩单”背后,是政府监管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两手抓”——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出让范围,鼓励民间资本等各类投资进入矿业领域,促进矿业权市场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竞争出让更加全面、有偿使用更加完善、事权划分更加合理、监管服务更加到位的矿业权出让制度体系建设。双管齐下,有效提振了矿业市场的信心,激发了矿业市场活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了经济优势,为甘肃省矿业权出让工作积累了经验。
完善政策体系,挖掘矿产资源潜力
甘肃是我国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金属等资源的重要基地。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80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114种,矿产地1517处。玉门油田、镜铁山铁矿、白银铜多金属矿、金川铜镍矿等重要矿产资源基地的勘查开发,为新中国的石油和有色工业崛起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甘肃省累计投入地勘资金157.74亿元,新发现西和县大桥金矿、肃南县卡瓦铁矿等一大批中大型矿产地。
随着矿业权的成功出让以及矿产资源开发产业链的不断延伸,矿业经济已逐渐成为带动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但是,受制于矿产勘查开发市场不活跃、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不足、后备资源保障水平较低等原因,矿产资源转化率仍显不足。
针对存在问题,甘肃省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甘肃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等文件,提出严格限制矿业权协议出让范围、合理调整矿业权审批权限、强化出让监管服务、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矿产资源行业发展规律的矿业权出让制度等,形成全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政策体系。
2022年以来,甘肃省着力推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坚持地质调查强基础、找矿突破增储量、出让矿权助开发、绿色矿山促发展。全省投入地勘资金6.4亿元,安排省级基础地质调查项目76个、省级地质勘查基金项目93个;新增煤炭资源储量17.19亿吨,铁矿石量2531.47万吨,金金属量6.3吨,钒金属量12.72万吨,晶质石墨矿物资源量821.07万吨。
推广矿业权网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长期以来,甘肃省依托优势矿产资源逐渐形成了以能源、有色金属等开发及后续加工业为主的支柱产业。鉴于此,甘肃省把矿业权公开出让作为深化落实“放管服”改革,促进矿业权市场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成立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加快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同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加强宏观调控,鼓励支持优势企业参与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深化矿政管理改革,实现矿业权网上申报,在建立市场交易电子平台的基础上,通过“掌上办”“一次办”等措施,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激发矿产资源市场活力。
2022年,甘肃厅梳理汇总出符合条件的矿业权155宗,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全面落实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推进“净矿”出让,严格控制协议出让。配合自然资源部实施的6宗部级发证矿业权的公开出让,完成了59宗省级发证矿业权的公开出让转让,指导市(州)开展204宗市县级发证矿业权的公开出让,迈出了通过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公开出让矿业权的“第一步”,并为全省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转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矿业权网拍作为一种积极尝试,通过网上交易、公开竞争方式配置矿产资源,有效拓宽了交易范围、参与程度,使矿产资源的资产价值最大化,增加政府资源性资产收益,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服务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严格了交易过程的监督管理,使矿业权交易行为更加公开、公平、公正。
2022年8月30日,甘肃厅对涉及陇东地区历史遗留问题的两个煤炭资源区块进行网上公开挂牌出让,最终成交总价为110.68亿元。这对加快陇东煤炭资源开发、破解区域煤炭资源开发难题和陇东煤炭资源基地建设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对甘肃省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矿业权网上交易将成为甘肃矿产资源配置的新常态,更多的矿业权将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公开出让,让矿产资源真正走向有偿使用、合理开发、循环发展、提质增效。
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矿山绿色开发
今年春节前夕,位于大山深处的甘肃华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矿山银装素裹。沿着新修的矿区公路进入矿区,刚建成的现代化生产线顺畅运行,梯田般的开采台阶错落有致……“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绿色矿业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成功闯出了一条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该公司董事长缑海荣深有感触地说。
甘肃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规划、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全过程,带动矿山企业转变发展观念,通过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着力补齐矿业发展短板。要求各相关部门和矿山企业找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结合点,加快推进全省绿色矿山建设,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矿业发展新模式,更好地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全省已有29家矿山企业入选绿色矿山名录,初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资源绿色开发和产业绿色发展模式,有力推动矿山由“工业化”向“生态化”转变,矿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资源开发利用由“粗放浪费”向“集约高效”转变。
为加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和矿业污染治理,甘肃省建立了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将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与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共同纳入环境保护目标考核责任制。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环境安全监管网络,形成分级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生态修复治理长效机制。建成了尾矿库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系统。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探索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矿山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模式。
做好服务保障,产业发展成效凸显
如何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过程中,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保证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甘肃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矿业权管理工作的意见》《矿业权审查工作办法》等措施,规范矿业权审批。省级矿业权综合管理系统建成并实现联网和带图审批,使审批程序和权限公开透明,审批效率得到提升。2022年,全省完成探矿权登记95宗、采矿权登记35宗。
甘肃省民勤县青苔泉煤业有限公司开工建设以来,吸纳就业人口360人。2022年,该公司工业总产值1.6亿元,向国家缴纳采矿权收益3198万元、纳税1138万元。上海寰泰绿钒科技有限公司在酒泉投资的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首个全钒液流储能电池全产业链项目,既充分利用现有钒矿资源,又带动储能产业链发展,预计可实现年产值80亿元、利税12亿元,带动就业800余人。(王锋 第鹏飞)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