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白银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两山”的理念,立足自身功能定位,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主动承担黄河上游责任,按照“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中建绿洲”的总体思路,努力打造“两屏两廊四区五基地”国土绿化体系,有力推动了黄河上游白银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构筑甘肃中部生态安全屏障积极贡献。
引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白银经验”。白银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储备林、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等政策机遇,将生态绿色发展摆在首要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编制《白银市林业草原发展“十四五”规划》《白银市“十四五”国土绿化总体规划》《黄河上游白银段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治理修复专项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投资184.5亿元,建设国家储备林134.5万亩。2022年3月,《平川区国家储备林建设专项规划(2021—2050)》通过单报单批的方式,被国家林草局专家组论证通过,并纳入国家财政部PPP项目库,今年新建国家储备林11.5万亩。6月,会宁县、白银区、平川区3个县区的《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省级专家组进行了专题论证(全省首次),11月,在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坚持以水定绿、科学编制《甘肃省白银市国家储备林建设方案》《甘肃省白银市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着力解决全市储备林建设“土地、资金、林种、造林、管护”等要素问题。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总结凝练“拆、削、填、平、造”等典型工作经验,探索实施“储备林+N”模式,将“绿色通道、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体育公园、矿山生态修复、采煤沉陷区恢复治理、沙河治理、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等融入到国家储备林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带动生态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国家储备林建设“白银模式”。
创新,引导产业资本投向绿化事业。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发力的原则和“边造林、边申报、边筹资”的方式,统筹凝练大项目、好项目,并采取清单化、台账化管理办法,逐步探索形成了以中央投资为主,地方配套、社会资本参与和群众投工投劳为辅的投入机制,积极推行建立“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和“两工四统”(即义务工、劳动积累工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造林、统一验收)的造林鼓励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和闲散劳动力向工程建设聚集转移,有效缓解工程建设投资不足和劳力不足等难点问题。在具体实践中,积极探索“林草项目+政策性贷款”的融资模式,落实政策性贷款7亿元,解决了白银市平川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绿化等4个工程造林资金缺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采取“政企共建”“投资人+EPC+O”的运营模式,以“国企控股+民企参股”的资本结构,以企业为融资主体,争取农发行国家储备林和林业政策30年贷款(宽限期8年,连本带息22年还清),再按照进度支付民营企业造林投资资金,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
未来,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双收益。白银市地处黄河上游、甘肃中部,黄河贯境258公里,且居于全国“两屏三带”、全省“四屏一廊”生态安全屏障的最前沿,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承担着南保水土、北御风沙、中保黄河水质的重大责任,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白银还毗邻省会兰州,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兰州—西宁城市群重点开发区,是兰白经济圈的核心之地,是支撑富民兴陇、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带。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将扩大白银市绿色生态空间,构建森林生态屏障,提升白银市乡村绿化水平;将带动发展林木经济、森林旅游等产业,为白银市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增收机会,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今后,白银市将依托国储林推行项目建设,通过林地流转、林木收储、参与项目建设等形式,积极推动林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增加林农收入,实现林业资源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