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6204000139117949/2024-00033 | 生成日期: | 2023-12-15 |
文 号: | 关键字: | 发展,产业,生态,工业,项目 | |
所属机构: | 市发展改革委 | 发布机构: | 市发展改革委 |
关于对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第121号提案的答复 | |
信息来源: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3-12-15 09:39
浏览次数:
|
|
|
|
中国民主促进会白银市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毫不动摇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提案”收悉,首先对你们关心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表示感谢。现就有关情况作如下答复: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积极融入“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不动摇,深入开展“产业提质、科技突破、项目攻坚、绿色赋能、城市更新”五大行动,打造兰白都市圈率先发展、全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西部创新发展“三个高地”,全力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毫不动摇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 全市上下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总要求,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材料产业为主攻方向,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动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围绕“两区四基地”建设,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增强产业活力和产品竞争力,推动工业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扩张,着力打造千亿级优势工业、百亿级工业园区,建设西部新材料产业基础,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一是推进有色冶金产业向高端延伸。依托白银有色新材料产业园、白银银西工业园、靖远刘川工业园、景泰正路工业园等发展平台和白银公司、中瑞铝业、宏达铝型材等龙头企业,以发展有色冶金新材料为突破方向,以延链补链强链固链为重点,重点发展超低氧铜杆、高性能铜(铝)箔、特种电磁线、高性能铝合金汽车面板、汽车轻量化结构件用铝合金精密压铸件及应用于航天、船舶、集装箱等高强度铝合金新材料等产品,加快实施白银公司白银炉技改、铜基新材料、超微细电磁线、纳米氧化锌、高性能材料、新型耐磨产品制造基地和宏达铝型材年产30万吨铝合金新材料项目、中瑞铝业绿色低碳+氢能高端铝产业链项目。引进实施碳酸锂正极材料、储能电池等先进制造项目。推动景泰铁合金产业出城入园,引导工业硅生产向特种合金、单晶硅、多晶硅、光伏制造转型。力争到2025年,有色冶金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 二是加快化工及煤化工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打造白银高新区化工园、白银银西生物医药产业园、靖远刘川化工集中区3个化工产业发展平台。以发展化工新材料为引领,依托甘肃省光化特种新材料创新中心和甘肃省光气化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实施银光公司光气化工循环产业链项目,构建异氰酸酯、聚碳酸酯、酰氯、氯甲酸酯光化产业链,带动先进医药、农药及中间体产业链发展,着力打造西部光气化工产业创新基地。按照煤化电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加快实施靖远煤电清洁高效气化气(搬迁改造)项目,重点打造“煤气化-合成氨-硝酸-硝铵-硝基复合肥”“尿素-三聚氰胺”“尿素-尿素硝铵溶液”“煤气化-合成气-TDI”煤气化-合成气-甲醇-芳烃-聚酯”产业链,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依托东方钛业、中天化工、昌元化工,加快实施年产50吨磷酸铁锂、10万吨铬盐等项目,力争建成全国最大磷酸铁锂电池新材料和铬盐生产基地。力争到2025年,化工及煤化工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 三是加快稀土新材料提质扩能。以甘肃稀土公司为龙头,挖掘产能指标资源,扩大冶炼萃取规模,加快1.2万吨稀土金属及合金生产线项目建设进度,围绕1.1万吨/年萃取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进一步强链、固链,谋划冶炼萃取重大项目,做大做强稀土金属、磁性、贮氢材料,力争到2025年,建成行业内工艺技术最先进、品种最全最优、自动化水平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环保领先的单体分离能力全国第一、稀土金属生产位列全国前三的生产企业,带动稀土抛光粉生产规模进入全国前五,为引进培育永磁电机等先进制造业夯实基础。 四是加速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量质齐升。充分发挥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引领效应,利用好光气、盐酸、氢氟酸等独特资源,发挥光气化、氢化、硝化等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围绕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农药原药产业生物技术医药、医疗保健器械、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示范带动力强的知名企业和高技术项目,逐步发展以医药中间体为基础,化学原料药、仿制药和医疗器械为前导,中成药及制剂为特色,生物技术药为辅助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五是加快电池新材料集群发展。紧盯市场需求和前沿技术,大力发展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电池及铜箔铝箔材料,加快实施东方钛业50万吨磷酸铁锂、时代瑞象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银高储能8GWH磷酸铁锂电池、泽通伟力得100万立方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等重点项目,力争到2025年,全市电池新材料产业体系构建取得积极进展,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态势基本形成,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建成西部重要电池材料优势产业集聚区,年产值突破200亿元。 六是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突破。结合5G、工业互联网领域技术产品迭代、应用模式创新、业态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行动、工业互联网提档升级行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提升行动,培育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行业参与、企业主体、产学研用协同推进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格局。力争到2025年,全市5G基站总数达到3600个,基本实现行政村及以上级别区域,包括产业园区、重点企业5G网络覆盖,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应用新业态广泛普及,重点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字化率均达到70%;5G在大型工(矿)企业渗透率达到50%。 二、全力以赴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自强县域行动实施以来,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确定的发展类型和目标任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全力以赴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千方百计壮大经济规模,打造兰白都市圈率先发展、全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西部创新发展“三个高地”,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繁荣兴旺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明确发展思路。市县两级制定《“强县域”行动工作方案》围绕确定的发展类型和目标任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会宁县重点围绕农业优先和文旅赋能,紧盯“一带五色,多彩会宁”发展定位,培育县域首位产业,在农业优先上提质量,在文旅赋能上挖潜量,全面打造全国红色旅游名城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示范区、全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区。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建设肉牛、肉羊、蔬菜、苹果、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加工产业园,打造7个全产业链;培育“西北大磨房”“会宁小杂粮”“会宁苹果”“会宁马铃薯”等“甘味会宁”知名品牌。全力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创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打造红色驿站、会师旧址、大墩梁、慢牛坡、胜利景园、红军村、红军街、干部学院、红军小学等红色旅游线路。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立足祖厉河黄河上游一级支流特殊资源禀赋,全面融入黄河国家战略,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推动生态增容扩绿。靖远县重点围绕工业主导和农业优先,坚持“一核引领、两翼协同、五区联动”的发展布局,兼顾“城市服务、文旅赋能、生态功能”类型,以争当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为目标,深入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商贸活县”战略,围绕现代丝路寒旱及高效农业示范区和黄河上游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提升高原夏菜、枸杞、硒砂瓜、中药材、文冠果、旱作农业六大基地。打造全省一流新材料产业园、科技创新示范园和循环经济示范园,扎实推进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整合升级,构建以特色新材料、循环化工为主导的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以商贸物流服务、节能环保产业为主导的银三角中小工业园,以农畜产品、中药材加工为主导的金三角生态农业科技创业园。加快实施乡村建设示范乡镇建设,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实施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双轮驱动”,切实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景泰县重点围绕农业优先和文旅赋能,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建设标准化种植带、规模化养殖带、农产品加工赋值区、田园文旅体验区、创牌营销商贸区“两带三区”,发展粮食、瓜菜、中药材、林果种植加工及肉羊、生猪养殖加工等8个十亿级农业全产业链,打造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将大唐工业区建设成省级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争创国家级示范园。聚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综合示范区、全省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争创黄河石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力争将永泰古城建设成丝绸之路长城文化旅游打卡地和“历史人文古城”,将大敦煌影视城打造成西部著名影视拍摄基地。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深入挖掘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冬季冰雪运动,切实以文旅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白银区重点围绕城市服务和工业主导,主动融入兰西城市群等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兰白都市圈副核心城市引领作用,以构建惠民、生态、创新、包容、智慧型现代城市为目标,以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生活环境、交通互联互通为主攻方向,按照“东进、南拓、西产业、北屏障”布局,高质量推进城市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体系化、系统性策略和规范模式,打造精致白银区。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紧盯新产业新业态、产业链供应链,补基建短板,统筹推进“三区联动、三产协同、三生融合”,打造全省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先导区、黄河上游生态环境治理先行区、兰白都市圈率先发展高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美丽白银区。平川区重点围绕工业主导和农业优先,加快打造煤炭储运交易转化、陶瓷建材、建筑新材料、复合型能源、装备制造、民爆、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七大产业基地”,推动工业倍增升级。以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目标,加快平川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建设,着力培育丝路寒旱、富硒、生态养殖、文冠果、生态补偿、菊芋“六大”产业体系,打造以食葵、菊芋为主的省级特色种植产业园和以生猪、黑毛驴养殖为主的省级畜禽养殖产业园,建设“现代产业之城、生态旅游之城、文明诚信之城、和谐幸福之城”。 二是加强日常调度。我委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协调服务职责,市县两级逐年制定重点任务清单,强化统筹协调和督导服务,对照年度清单任务,帮助指导各县区加强分析研判,按照“一季一调度”要求,对年度重点任务落实情况按季开展调度,推动工作落实。2022年,白银区综合排名全省第2位,城市服务型和工业主导类型均排第3位,蝉联全省“十强县”荣誉;平川区综合排名全省第25位,工业主导型排名第16位,农业优先型排名第24位;靖远县综合排名全省第37位,工业主导型排名第50位,农业优先型排名第39位;会宁县综合排名全省第65位,农业优先型排名第18位,文旅赋能型排名第9位;景泰县综合排名全省第72位,农业优先型排名第40位,文旅赋能型排名由第13位。把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作为强县域工作重要抓手,印发《白银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和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聚焦产业培育带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从8个方面提出了32条具体措施,结合县域发展类型定位,一体推进县域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提升强县域行动承载能力,促进县城加快转型发展,开创全市城镇化发展和强县域行动新局面。 三是明确发展目标。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5.53亿元,增长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5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187元和12733元,增长4.5%、7.2%。平川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大关,预计2023年底靖远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大关。紧盯全市2026年底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目标任务,预计到2025年底,全市力争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20.4亿元,增长7.5%。其中:白银区完成414亿元,平川区完成143.3亿元,靖远县完成141亿元,会宁县完成117.4亿元,景泰县完成104.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到7%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累计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61%以上。 三、坚定不移做好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文章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始终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治责任扛在肩上。黄河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及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陇中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重要承载区四大战略定位,精心谋划、精细部署、精准推进,抓紧、抓实、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规划体系健全完善。高标准编制《白银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构建“一廊两团三片区”空间布局和“一核三带多极”发展动力格局。各县(区)编制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各专责组编制印发污染防治、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文化旅游、水安全保障规划、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等8个专项配套规划方案,以市级规划为统领、县区方案为基础、专项规划为支撑的“1+5+N”规划体系构建完成。 二是重大项目有序推进。祖厉河列入全国第二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18个试点流域名单,计划实施项目63个、总投资95.66亿元。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争取到中央财政黄河奖补、中央预算内黄河专项项目24个、资金9.46亿元。黄河干流白银段、金沟河白银城区段、祖厉河会宁城区段综合治理、引洮一期会宁北部供水、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陇中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美丽乡村建设、重金属污染治理、土地开发与整理、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和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实施,成功积累了一批生态保护典型经验和环境治理模式。 三是生态修复治理成效显著。《白银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完成,“三区三线”划定成果通过国家审核启用。科学推进国土绿化,2019年以来,累计完成国土绿化面积136万亩。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9个,修复土地1.22万亩。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12个,惠及受威胁群众12689人。扎实推进生态及地灾搬迁,2022年完成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823户2995人。 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9年以来,黄河白银段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稳定保持Ⅱ类标准,祖厉河考核断面综合评价达到Ⅴ类水体。市区PM10、PM2.5等6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良天数稳定在322天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五是水资源管理配置持续优化。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重点河段、敏感水域在线监控加快建设,全面完成135条河流划界任务。加快推进水资源超载治理,编制《白银市黄河地表水资源超载治理方案》并获得省政府批复,在坚持“四水四定”的基础上,运用制度机制、市场机制促进和保障全市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9年下降13.07%。 六是生态产业体系逐步形成。2022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08.67亿元,比上年增长4.9%,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完成177.4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9%。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成效明显,受到国家发改委通报表扬。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8%。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顺利通过验收,成功申报全国第一批、全省两个产业集群之一的白银区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建成投运45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完成投资75.54亿元。重点培育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2022年规上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6%,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2%。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陇电入鲁”新能源配套、白银公司深部铜矿光伏生态治理、黄河峡谷引流式抽水储能生态综合治理等项目加快推进,全市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达到36.52%,“风光水火”互补的复合型能源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七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步伐加快。2019年以来,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省级文物保护项目和数字化保护项目,共申报文物保护项目50个,到位资金达2.05亿元,沿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果喜人。立法颁布我市第一部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永泰城址保护条例》,黄河文化保护政策体系逐步健全。红军长征胜利景园、黄河湿地公园、大坪凤园花海被评为4A级景区,长征、长城、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旅、红旅、体旅、工旅多业态实现融合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实施“四强”行动战略部署,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统筹谋划部署,全面推动“1+N+X”政策规划体系落地落实,努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感谢各位委员多年来对我委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如既往得对我委工作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联 系 人:王宗明 联系电话:82226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