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GSD0117/2021-02736 生成日期: 2021-10-13
文       号: 关键字:
所属机构: 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机构: 白银市农业农村局
第052号提案的答复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1-10-13 00:00
浏览次数:

(A类)

  市农函〔2021〕223号
  关于对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052号提案的
  答  复
  民革白银市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大乡村产业振兴力度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性任务来抓,坚定不移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白银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综合示范区,做好规划、加工、流通、销售四篇文章,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重构”,构建有量有质、有加工有销售、有完整环节的农业产业体系,形成千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一、主要工作
  (一)实施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坚持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通过项目支撑和园区平台建设,推动牛、羊、猪、菜、果、薯、药、小杂粮、黑毛驴、水产养殖、文冠果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扩规模,加快形成“一村(镇)一品”“一县一业”“连乡成片”“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产业规模扩大、产值倍增、集群发展。上半年,蔬菜、小杂粮、瓜菜、果品、马铃薯、中药材、文冠果、肉牛、肉羊、水产养殖已全面完成年度任务,黑毛驴、生猪还有欠账。全市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1.49万亩,同比增加1.77%,其中小麦61.77万亩、玉米177.67万亩、马铃薯106.41万亩;优势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46万亩。肉牛存栏15.8万头、出栏4.27万头;肉羊存栏259.49万只、出栏179.82万只;生猪存栏109.38万头、出栏93.28万头。
  (二)发展千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链。坚持招大引强、龙头带动、产业融合,加强与中创博利、牧原、新希望、润丰、阿西娅等25家引进龙头企业的合作力度,继续引进大型全产业链龙头企业,以全产业链理念谋划产业,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构建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闭环模式。建立农业全产业链“链长制”,加快生猪养殖加工、肉羊养殖加工、特色草食畜牧业、蔬菜种植加工、瓜果种植加工、马铃薯种植加工、地方地理标志产品、戈壁生态农业、生态循环农业、通道物流等十个百亿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全产业链建设,推动全市优势产业集群向中高端迈进。
  (三)争创现代农业地方甘味品牌。坚持抓两个“三品一标”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甘味”品牌的规模化、优质化、特色化农产品,着力打造文冠果、盐碱地水产养殖、戈壁葵花、设施蔬菜、枸杞、砂地西瓜等6个“甘味”品牌之乡,面积分别达到50万亩、5万亩、20万亩、20万亩、35万亩、15万亩。力争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年增幅8%以上,到2025年全市有效使用“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达到380个,“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达到30个、企业商标品牌达到52个。
  (四)建设优质天然生态养殖牧场。充分发挥白银草畜资源优势、产业特色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以景泰峡儿水、靖远石门、平川西格拉滩、会宁土高、靖远若笠塬为重点区域建设5个大型生态牧场,把白银市建设成为畜牧业强市、西北地区重要的草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五)四级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园区建设。用好园区集聚平台,持续巩固产业扶贫中建成的产业基地、扶贫产业园、特色产业园,突出抓好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力争建成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排头兵”和乡村产业振兴的示范样板。一要编制园区建设方案。落实每个产业园不少于1000万元的配套建设资金,保障产业园建设任务落实。抓好主导产业培育、生产基地规模化建设、产业加工能力配套、市场体系完善、品牌培育带动、一二三产融合等重点工作,其中会宁、靖远两个产业园年底前要完成建设任务。
  (六)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2018年以来,组织全市697个村对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进行全面清产核资,摸清了农村集体“三资”存量,科学划分出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截止2020年底,全市共清理核实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及所属全资企业农村集体资产总额38.68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6.23亿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资源总面积2180多万亩。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确权工作,全市确认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690多万亩,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9.13万份、颁证率99.95%;确认宅基地面积6250多公顷,颁发证书24.35万份、颁证率99.15%。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充分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金资产,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将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作价入股第三方经营,根据股权比获得收益。全市村集体、农户耕地入股13.82万亩、林地入股7.45万亩、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折价入股3406万元,截至2020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村数达到279个,5万以上村数达到423个。
  二、存在问题
  我市在产业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仍然较多。一是龙头企业融资困难,特别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继续发展壮大存在很大困难,截止目前,全市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需求量为82亿元。二是对“一县一业”、“一村一品”认识不高,县区主导产业不突出,集中资源、集中资金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力度不够。三是利用社会资本能力不足,政府及企业在利用社会资源、资本、技术导流方面研究不够、经验欠缺,做法相对保守。
  三、工作计划
  (一)建设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区
  1.持续完善链条体系。统筹产地、销区和园区,科学规划农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沿黄和高扬程灌区现代高效绿色农业带、南部旱作有机农业区、北部戈壁生态农业区“一带两区”农业空间布局,打造县域特色产业体系。会宁县构建南牛北羊+高原夏菜+旱作农业全产业链体系;靖远县构建北畜南菜+杞瓜枣梨+高效农业全产业链体系;景泰县构建鱼米粮仓+现代园区+戈壁农业全产业链体系;白银区构建东棚西加+物流仓储+休闲农业全产业链体系;平川区构建茄果芋药+陶瓷小镇+黑驴养殖全产业链体系,实现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
  2.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打造发展驱动平台,持续巩固全产业链节点上已建成的原料基地、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甘味”品牌等成效,推广阿西娅“牧场至餐桌”、依禾商贸“中央厨房配送”、邦农“便民商超”等全产业链建设节点上的典型经验,深入推进生猪、肉羊等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升10个百亿级农业全产业链开发水平,打造千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一要实行“链长”负责制。建立百亿级农业全产业链工作专班,遴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为全产业链“链主企业”,在资金、政策上向全产业链倾斜,力争年底10个百亿级农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00亿元。二要抓好原料基地建设。年内建成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优质化种养殖基地84个,其中万头生猪基地10个、5千头肉牛基地4个、万只肉羊基地10个、千亩蔬菜基地20个、2千亩瓜果基地20个、5千亩马铃薯基地10个、3千亩中药材基地10个。三要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推动4家130万头生猪、2家5万头肉牛、5家260万只肉羊屠宰加工企业满负荷运行,实现“集中屠宰、低温分割、冷链运输、冷鲜上市”、“运畜”向“运肉”转变;扶持雨润、海升、祁连雪、长征药业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发营业均衡、养生保健、药食同源的加工食品和优质价廉、物美实用的非食用加工产品,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四要落实仓储保鲜设施建设任务。全面完成155个农产品产地保险设施建设年度任务,9月20日前完成目标任务考核。五要完成“甘味”农产品运营中心建设。市农业农村局要积极与省农业农村厅、中创博利衔接,8月31日前完成《中创博利科技有限公司申请运营全省“甘味”农产品策划建议》,9月15日前挂牌成立。
  2.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进产业要素集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国家、省级园区创建为引擎,市、县级园区建设为基础,全市至少争创3个国家级、10个省级、10个市级、50个县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达到布局合理、覆盖所有产业,支撑重点产业和千亿级农业产业集群建设,促进产业格局由分散向集中、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产业链条由单一向复合转变,发挥要素集聚和融合平台作用。发展智慧农业,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监管,积极创建智慧农业示范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3.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大引强力度,每年至少新引进3家高绿新大型农业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十四五”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600家。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组织专班力量,扎实抓好会宁县、景泰县2个省级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支持种养大户发展规模经营。引导农业企业与小农户开展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把利益分配重点向产业链上游倾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完善农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
  4.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优先支持吸纳带动能力强、经营管理规范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主导产业,联合建设产业化联合体,实现抱团发展。指导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明确权利责任、建立治理结构、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持续稳定发展。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会宁县马铃薯、靖远县阿西娅现代农业、景泰县红砂岘现代农业等22个产业化联合体。
  5.打造富硒功能农业特色产品。围绕苹果、菊花、大枣、枸杞、文冠果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富硒功能农业、量子农业、康养农业,提升农业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10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富硒产品、10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即食食品、10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旅游产品。
  6.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加快农业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向研发设计延伸、向产品加工包装延伸,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建设一批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开发农业高端食品,推动加工层次由粗(初)向精(深)发展,形成从田间变餐桌、生料变熟料、产品变商品的农业内循环产业体系,打造高效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实现由价值链末端向前端跃进。到“十四五”末,每个县区建设1个农产品加工园,至少培育1-2家与地域匹配、与市场对接的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有机结合。在平川区创建农产品加工中试城(园),建设中试生产线50条,打造平川区、白银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县。
  7.建设绿色生态农业示范片带。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争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以沿黄为主体的乡村绿色发展示范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好管好189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以会宁县为主的玉米、马铃薯、饲草种植三个百万亩旱作农业示范片区;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设100万亩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和150万亩一般高标准农田两个示范片区;大力发展戈壁生态农业,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建设100万亩高效戈壁农业示范片区。
  8.加快做大做强特色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以县域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县域经济,促进城乡要素、资源、产业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争取建设会宁、靖远、景泰3个养殖产业强县。靖远中药材产业强县,会宁马铃薯产业示范强县,靖远蔬菜产业示范强县,会宁、靖远、景泰3个畜禽良种繁育强县。靖远、平川、白银区3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会宁马铃薯、靖远蔬菜2个农产品深加工强县。
  9.打通农产品销售流通渠道。深入实施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进一步打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推进资源与企业、产品与市场对接,推广农商互联,完善零售网络。做活商贸物流,支持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布局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商品采购中心、大型特产超市,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建设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发展网上商店、连锁门店。加快完善农村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加强与邮政、银行、电商企业合作,推动传统零售网点、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的建设改造,鼓励农村商贸流通企业和零售网点实现连锁化经营,支持邮政、快递、物流等企业发展共同配送,推动农村流通降本增效。
  (二)培育农业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
  1.打造全国平台。依托“天下帮扶”“创业天下”平台,建设全国一流数字经济平台。加强招商引资,培育更多农业企业、品牌企业进驻平台、发挥作用,力争引进300家企业入驻“云平台”,进驻创业大厦。确保到2022年,全市所有农产品、农业经营主体、美丽乡村、文旅精品及特色工业产品全部入驻“云平台”,带动全省“甘味”农产品上云销售。
  2.加快平台应用。利用传统媒体和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大力宣传中创博利公司及“天下帮扶”云平台,营造全民宣传、全民入驻、全民使用的良好社会氛围。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宣传推介、带头服务使用、带头在“云平台”消费,切实推动政协帮扶、网红帮扶、工商企业帮扶、明星帮扶等直播带货销售。
  3.加强品牌认证。根据“云平台”上架产品要求,加快产品认证和品牌培育,推动我市名优特色农产品、美丽乡村、民间文化、手工工艺、文旅精品、特色工业产品及各种名优产品、认证产品尽快成为“云平台”热销产品和爆款品牌。推动中创博利公司带动电商企业与地方农产品产销组织互惠合作,培育知名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打造网红品牌。到2022年,上架“云平台”爆款产品达到500个以上。
  4.打造云农小镇。围绕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融合互联网思维、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模式,依托中创博利公司建设黄河?白银云小镇,支持国林基金会发挥作用,带动全市打造5个云小镇,其中2022年前建成五柳、陡城、兴水3个云小镇,到2025年再建成瓜园、田坪2个云小镇。
  5.优化园区功能。优化园区功能定位、产业布局,把发展重点集中到食品加工上来,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向产业园区融合、向工业园区入驻,推进园区功能升级、结构优化,构建布局科学、功能合理、县区互补、全市统一的农产品绿色加工基地。重点以中创博利公司为龙头,打造数字经济创业服务园区;以“一区六园”为龙头,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6个,在会宁县、白银区建设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园。
  (三)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1.支持做精乡土特色产业。立足白银“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小宗类、多样性特色种养,支持建设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发掘一批有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的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开展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主体身份化、营销电商化“四化”试点,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
  2.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充分挖掘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休闲农业示范县,着力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村镇和美丽乡村旅游示范片带。
  3.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支持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改造农村传统小商业、小门店、小集市等,发展批发零售、养老托幼、环境卫生等农村生活性服务业。以农业功能拓展为导向,促进农业与文化、体育、旅游、教育、医药、康养、服务等深度交叉融合,发展亲子游、休闲度假、垂钓采摘、农耕体验,创建50个以上特色鲜明、功能配套的农业田园综合体。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发展电子商务、农商直供、加工体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
  4.发展现代农业信息产业。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以信息技术促进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生物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信任农业、认养农业、可视农业等农业信息产业。
  (四)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1.健全绿色质量标准体系。实施质量兴农战略,以蔬菜、园艺、畜禽等产品为重点,制修订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新业态等方面的地方和行业标准,着力推进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获得国际通行的农产品认证,拓展国际市场。
  2.加强全产业链监管。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农产品,建设5个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园、40个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强化肥、农药、兽药及饲料质量安全管理,推进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管。
  3.创建质量安全示范县。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在靖远县、平川区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基础上,加快提档升级,创建景泰县、会宁县、白银区农产品质量省级安全示范县和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乡镇。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力度,将“三品一标”企业和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畜禽屠宰企业纳入追溯管理,实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
  4.发展戈壁生态农业。充分利用景泰、靖远两县戈壁地域广阔、光照充足、温差大、土壤无污染等独特优势,集有机营养枕、水肥一体化、保护地栽培及光伏新能源等技术,着力发展有机蔬菜、瓜果、食葵、小金瓜等优质农产品,推进农业生产园区化、企业化、循环化和产业化,走产出高效、产品优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之路。
  5.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指示精神,围绕创建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盐碱渍化土地治理、沙化绿色人工草地、畜禽粪污处理利用、耕地污染治理修复、农业废弃资源化利用、黄河风情休闲观光、农业绿色发展先行、标准化规模化农业、黄河上游丝路明珠建设等“十大工程”,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把白银建成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示范地标。
  (五)科技赋能培育农业新动能
  1.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科学设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明确职能职责,理顺管理体制,保证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上下贯通、网络健全。建立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强化与省内外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建立健全市、县级农业专家库,深入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提升最新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利用水平。
  2.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搭建要素聚乡、产业下乡、人才返乡和能人留乡平台,大力培育乡村产业创新主体。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联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技园区等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联合攻克一批农业领域关键技术。以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为载体,积极研发推广现代丝路寒旱农业集成配套技术,支持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
  3.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引导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创建农村创新创业和孵化实训基地,加强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等创新创业主体培训,提高创业技能。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兴办实业、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培育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感谢对我市乡村产业振兴的关心关注,希望继续对我市“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联系人:杨震发;电话:18993597807
   白银市农业农村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