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620400013911479M/2022-124720 | 生成日期: | 2022-10-30 |
文 号: | 关键字: | 农村,开展,垃圾,环境,建设 | |
所属机构: | 市农业农村局 | 发布机构: | 市农业农村局 |
关于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第050号提案的答复 | |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2-10-30 14:34
浏览次数:
|
|
|
|
尊敬的王旭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的提案全面、准确,对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接到提案后,我们就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及污水治理等重点工作及时进行调研、梳理、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做了规划安排。 一、工作进展情况 白银市始终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作为“三农”工作的有效抓手,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突出重点,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革命、风貌革命、污水治理等重点工作,大力提升村容村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一)农村厕所革命。一是切实加强安排部署。成立了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工作专班,制定《白银市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全面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意见》和《白银市农村“厕所革命”行动方案》等9个配套方案。今年年初,制定印发《2022年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方案》,计划新建改建农村卫生户厕40250座。二是科学选择户厕模式。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在城镇、城郊污水管网覆盖到的村庄,推广集中下水道收集式等无害化卫生厕所;在川道地区、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村庄,推广三格化粪池式等无害化卫生厕所;在干旱山区、高寒地区及偏远、群众居住分散的村庄,推广双坑交替式等卫生旱厕。截止2021年底,全市共新建改建农村卫生户厕12.5万余座,普及率达到52.99%。三是彻底摸排问题厕所。为巩固现有成果,促进农村户厕建改工作持续顺利进行,2021年,全市围绕厕屋厕具、粪污处理、户厕选型等问题,对2013年到2020年底各级财政支持改造的农村户用厕所进行了全面摸排整改。通过开展“回头看”,共梳理问题厕所4880座,已完成整改3721座,剩余的2022年底完成整改。四是持续落实资金保障。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四级奖补、农户自筹的投入保障体系。从2019年开始,中央和省级共同奖补每座卫生户厕700-800元,市级、县级财政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配套奖补,剩余由农户自筹。五是大力开展宣传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培养了一批懂技术的业务骨干,有效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2021年,全市共开展宣传培训1080场次、10.7万多人次,发放宣传培训资料12.1万多份,张贴宣传标语5642条,累计发动群众12.8万多人次。 (二)农村垃圾革命。一是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行动推进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出台《白银市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方案(2018-2020年)》及5个配套方案。二是构建“循环利用”收运体系。健全完善乡、村、组(社)、户“四级网格管理体系”,在全市702个行政村配备公益性岗位6278名、专职保洁人员2785名。按照镇区每200米配备垃圾厢(垃圾车厢),以5000人口基数配备不同吨位垃圾转运车、辐射半径20公里配建垃圾分拣转运场、辐射半径30公里配建垃圾填埋场的标准,全市共配备垃圾保洁、收集、运输等各类车辆1947辆,建设垃圾池2064座,配备垃圾桶(箱)36595个,建成垃圾中转压缩站21座,建成白银三峰环保发电有限公司、白银创元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厂、白银振华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厂等各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体系。印发《关于可焚烧垃圾运送处理实施方案》,将以白银三峰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中心,辐射半径100公里范围内的可焚烧垃圾全部纳入进行集中焚烧发电,截至目前,靖远县、白银区、平川区全域及景泰县6乡镇、会宁县4乡镇纳入运送范围,日均处理生活垃圾达到730吨。三是营造“人人参与”宣传氛围。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巾帼家美积分超市”164个,各级政府共召开全域无垃圾动员会、宣传会共1380多场(次),悬挂宣传标语25200多条,制作专题宣传片3个,发放倡议书、告知书等宣传资料50多万份,签订全域无垃圾承诺书16.7万多份,发布全域无垃圾创建工作动态信息16800多条。四是探索“多方投入”保障机制。市级设立财政奖补资金,分等次奖补支持全域无垃圾治理;各县区每年将专项治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各级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对口争取资金支持专项治理行动,保障全域无垃圾高效开展。2019年至2021年底仅对运往白银三峰环保发电公司垃圾处理费投入5773.33万元,垃圾清运费投入达2662.47万元。五是建立“跟踪督查”问效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坚持“一季一督查、一季一排名、一季一通报”,并抽调县区住建部门和乡镇(街道)分管领导组成督查组开展互查互学。结合省级第三方评估、县区督查结果、垃圾运送情况、无人机航拍数量和整改等情况按季度印发专项通报、开展综合排名,倒逼责任落实。 (三)农村风貌革命。一是明确工作内容。制定印发《白银市农村“风貌革命”行动方案》,重点做好村庄内“三清一改”,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集中整治村庄公共空间、农户庭院环境,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依法拆除烂墙、烂房、烂圈,推进村内道路硬化、庭院硬化和村庄绿化、亮化、美化。二是完成目标任务。按照省上创建清洁村庄安排部署及要求,全市共创建省级清洁村庄414个(其中,2019年创建177个,2020年创建237个)。2021年,清理农村生活垃圾9.4万余吨,清理村内水塘655口,清理村内沟渠9206多公里,清理村内淤泥3900多吨,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8万余吨,清理乱搭乱建、烂墙烂圈等8413处,清理积存垃圾6.8万余吨,整齐堆放秸秆、农机具等生产生活资料2.4万余处。三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广泛宣传卫生知识,建立文明村规民约,提高村民清洁卫生意识,教育引导农民群众逐步转变陈旧观念和不良生活习惯。2021年全年共开展宣传活动2058场次、21万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2.7万多份,张贴宣传标语6462条,发动群众30.2万多人次。 (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其他方面。一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紧紧围绕“削减污染物排放,保护农村水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正常运行、持续发挥功效的基本目标,督促指导各县区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并印发实施。“十三五”以来,利用省上下拨资金用于9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项目建设,已完成8个。截至目前,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16.5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率已达60%。同时,我市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工作,经排查全市无农村黑臭水体。二是规模化以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三五”以来,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部门督促指导2991家规模养殖场装备配套粪污处理设施,全市规模养殖场累计达到3116家,配套率达到96%。通过粪污还田、粪便堆肥以及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等利用方式,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量达到666.44万吨,利用率达到81.24%。三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2021年全市统防统治组织达到54个,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39%以上,全市农药使用量(商品量)849.24吨,同比减少10.58%。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秸秆资源利用率达86%以上。 二、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和兄弟市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经验,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围绕“一带两区三线”(一带:黄河沿岸;两区:中心镇区、旅游景区;三线:国道247线、109线、省道217线),以农村厕所革命、垃圾革命、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全市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为高质量推进全市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5年,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2%以上,乱倒乱排得到有效管控;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有效治理,有条件的村庄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村庄基础设施布局逐步优化,村庄绿化、美化覆盖面不断扩大,村容村貌进一步提升;长效管护机制逐步建立,农民环境保护和卫生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26个城市近郊及县城周边村,主要推广集中下水道水冲式卫生厕所。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厕所粪污得到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大力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村庄绿化美化行动全面开展,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提升;长效管护机制全面建立。 126个乡镇所在地及周边基础较好村,主要推行节水型卫生厕所。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厕所粪污得到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鼓励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 517个地处偏远基础薄弱村,主要推行卫生旱厕。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稳步提高,厕所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能力不断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覆盖所有行政村及规模较大的自然村组,农村生活污水乱倒乱排得到有效管控,村容村貌持续改善。 (一)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 1.健全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综合考虑各县乡经济条件、地理交通、终端处理设施能力等因素,统筹县、乡、村三级设施和服务,以全覆盖、便于收集转运为原则,优化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建设布局,以经济实用、环保达标、闭环稳定为原则,选择应用不同类型的收集、转运和处理模式,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并推进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向自然村组延伸。已纳入向白银三峰环保发电有限公司运送垃圾的乡镇,要及时足额将垃圾运往白银三峰环保发电有限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未纳入向白银三峰环保发电有限公司运送垃圾的乡镇、村组要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采用小型化、分散化的无害化处理方式,选择符合环保要求、成熟可靠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工艺,满足农村生活垃圾终端处理需求,相邻乡镇、村社垃圾转运及处理设施可共建共享共管。各县区要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市场化运作模式,探索通过PPP等模式引入企业或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2.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利用。努力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推动有条件的镇村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积极探索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习惯、简便易行的分类处理模式,基本实现农村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易腐烂垃圾由农户自行还田或由村社集中堆肥处理,煤渣灰土就地就近消纳,有毒有害垃圾单独收集贮存和处置,其他垃圾通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进行处理。协同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厕所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以乡镇或村为单位建设一批区域农村有机废弃物处置利用设施。扩大供销合作社等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服务覆盖面。协同推进废旧农膜、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积极探索农村建筑垃圾等就地就近消纳方式。 3.不断靠实保洁清运责任。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理念,完善《保洁清运人员管理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合理划分网格区域,明确保洁清运人员责任。坚决杜绝人情化管理,杜绝保洁人员“只拿钱不干活”现象的发生,提高保洁效率,确保保洁质量。各县区要建立稳定有效的农村生活垃圾保洁清运处理队伍,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明确清扫、收运、处理等环节的责任主体,严格落实日常运行制度要求,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对省级第三方评估和无人机航拍发现的问题,在全域范围内举一反三进行整改,坚决杜绝同一区域内问题屡改屡犯的恶性循环现象。按照每年每个乡镇(街道)不少于20万元、每个社区不少于5万元、3000人以内的村每村不少于5万元、3000人以上的村每村不少于10万元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核拨保洁经费,全力保障工作开展。 (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1.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新型肥料替代、肥料高效施用等技术措施,持续优化肥料投入品结构,大量减少化肥施用量。积极稳妥推进高毒高风险农药淘汰,加快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实用植保机械,深入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有机融合,因地制宜集成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进病虫监测智能化、绿色防控集成化、安全用药科学化、统防统治专业化。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规范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使用。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42%以上、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3%以上。 2.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持续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建设,推进粪肥还田利用、固体粪便肥料化利用,建立完善粪便储存、回收和利用体系,整县推进畜禽粪污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建设一批畜禽粪污处理和有机肥生产设施。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提升秸秆能源化、饲料化利用能力。加快普及标准地膜,加强可降解农膜研发推广,推进废旧农膜机械化捡拾和专业化回收,建设农膜回收重点县、乡镇。开展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因地制宜探索回收模式,鼓励使用者自发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引导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开展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5%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5%以上。 3.加强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立足实际推进厕所粪污分散处理、集中处理与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鼓励联户、联村、村镇一体处理。促进厕所粪污就地就农消纳,推动厕所粪污与畜禽养殖粪污一并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村厕所革命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机衔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动卫生厕所改造与生活污水治理一体化建设,暂时无法同步建设的应为后期建设预留空间。引导当地农民或市场主体组建社会化、专业化、职业化服务队伍,落实日常巡检、监督检查、考核评价等工作制度,建立便捷经济的粪污清掏和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4.加强污染耕地治理。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对轻中度污染耕地加大安全利用技术推广力度;对重度污染耕地实行严格管控,开展种植结构调整或在国家批准的规模和范围内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深入实施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联合攻关,加强修复治理和安全利用示范。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 (三)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1.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运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制度,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村民等全程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相关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实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相关项目公示制度。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参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引导农民或农民合作组织依法成立各类农村环保组织或企业,吸纳农民承接本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后续管护工作。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通过捐资捐物、结对帮扶等形式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提高文明健康意识。结合疫情防控,加大健康宣传教育力度,普及卫生健康和疾病防控知识,提高群众健康素养。教育引导农户自觉打扫房前房后、屋内屋外,清理畜禽粪污,整治卫生死角,定期进行消毒,不随处倒垃圾、排污水,共同创造舒适整洁的卫生环境。深入开展卫生县城(乡镇)创建,大力推进健康村镇建设,持续深化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等创建选树活动。 3.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强化村民的人居环境整治义务,引导将村庄环境卫生要求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并抓好落实。通过红黑榜、“随手拍”微信小程序、村社微信群,对破坏村庄环境行为加强批评教育和约束管理,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继续实施“巾帼家美积分超市”项目,常态化开展“最美家庭”“绿色家庭”“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提高村民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 (四)开展环保知识进校园活动。 1.找准抓手,用好载体。关注环境保护知识在中小学生中的普及,加大环保知识进校园、进课堂力度,让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以文明校园创建为载体,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新时代白银好少年”“讲家训、传美德、树家风”“中华美德少年行”等活动,充分利用书法、美术、漫画、墙绘、舞台剧等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主题班会、读书会、演讲会、书画比赛、微作品大赛等活动,传播环保理念,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同学们了解到更多的环境保护知识,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2.增强意识,营造氛围。突出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持续深化“美德教育”“美育教育”“劳动教育”,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自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孩子们树立人人争当生态环境先锋的意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宣传践行生态环境保护,维护好家乡的“青山绿水”,保护水资源,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晓度、认可度和参与度,引导其树立生态环境保护主人翁意识,为身边的亲人朋友作出表率,带动家庭环境科学知识宣传和普及,从而推动全民参与环境保护,使大家自觉践行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营造同护蓝天碧水、共建美丽白银的良好氛围。 (五)多措并举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改善 1.推动农村道路提档升级。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通村组道路建设,打造内畅外联的乡村交通网。鼓励有条件的镇村将农村道路建设与区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打造一批“产业路”“旅游路”,逐步实现农民居住较为集中的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发挥基础设施为乡村振兴铺垫基础的作用。 2.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整治残垣断壁,通过集约利用村庄内部闲置土地等方式扩大村庄公共空间。加强农村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三线”维护梳理工作,拆除线路违章搭挂。健全村庄应急管理体系,合理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和防汛、消防等救灾设施设备,畅通安全通道。整治农村户外广告,规范发布内容和设置行为。关注特殊人群需求,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无障碍环境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 3.持续推进乡村绿化美化。以生态廊道建设为契机,深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坚持以水定绿、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开展荒山荒地荒滩绿化,建设村庄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和修复。引导村民在农村“四旁”(村旁、渠旁、路旁、宅旁)植树推进村庄绿化。统筹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湖管控等水利措施和防污控污、景观人文等非水利措施,扎实有效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打造县域综合治水示范样板。 4.加强乡村风貌引导。按照“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村容村貌提升导则等,大力推进村庄、庭院整治,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突出乡土风情、民族特色、地域特点,保持肌理、保存风貌,不搞大拆大建,防止千村一面。严格控制新建农房体量和风貌,已有农房要结合质量安全改造实施风貌提升。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加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落实中国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制度。 5.拓展深化“村庄清洁”行动。借鉴推广“拆、整、填、平、造”经验做法(拆:拆违拆乱,拆除影响视觉观感、影响环境提升、影响乡村建设的残垣断壁、危房塌房、农村破墙、年久弃庄、废弃菜棚、废弃管护房、废弃烂圈等;整:规范整治,规范在农村墙面、电线杆等乱贴乱画的户外广告,加强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三线”管控,规整房前屋后、庭院内生产生活物品;填:填整堑壕,填平道路旁、村庄旁、沙河河道等因水毁、采砂、挖土等造成的废坑、沟壕、以及有安全隐患的废弃水塘等;平:平整地形,主要是对废弃土堆、沙堆、渣堆进行平整,清理垃圾堆、移除柴草堆等;造:造林绿化美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结合、林景搭配,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带、小景观、小游园、小花园、小菜园等),扎实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实现“四个转变”。由“清脏”向“治乱”转变,加大村庄公共环境整治力度,持续抓好“三清一改”及“三堆六乱”治理,结合农房建设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基本消除残垣断壁。由“村庄”向“庭院”转变,对已基本实现干净整洁的村庄,以庭院整治为重点,推动村庄清洁行动由“村村干净”向“家家干净”转变,重点引导脱贫户开展居家卫生整治。由“一时”向“长期”转变,既要结合重要时间节点,打好“春夏秋冬”四季战役,集中开展大扫除、大清洁、大整治。由集中整治向常态长效转变,发挥公益岗、志愿者作用,确保村庄常年保持干净整洁有序,避免反复反弹。 (六)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1.健全完善村庄保洁制度。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突出清理死角盲区,由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房前屋后、村庄周边拓展。探索推行“积分制”,持续推动“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广泛发动群众担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宣传员、保洁员、监督员。深入推进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工作,合理设置开发村庄保洁等公益性岗位,推动公益性岗位人员向自然村组覆盖,基本建立有制度、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2.探索管护运营保障机制。明确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权归属,建立健全设施建设管护标准规范等制度,推动农村厕所、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和村庄保洁等一体化运行管护。积极探索尝试开展政府购买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第三方服务运行模式,引进有资质的专业企业参与镇、村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和卫生厕所建后管护,统筹做好改厕后检查维修、定期收运、粪渣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后续工作,形成常态化、可持续的环境治理机制,逐步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体系,合理确定农户付费分担比例,提高农户自觉参与的积极性。 (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强化资金保障。进一步完善县区为主、中央和省市级适当补助的政府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按计划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财政奖补政策,保障农村环境整治资金投入。县区要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资金,统筹安排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鼓励通过争取地方政府债券等方式用于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县区可按规定统筹整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相关资金和项目。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投资收益较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项目。县区、乡镇要根据财力可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整治提升重点,防止加重村级债务。 2.完善政策支持。做好与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等政策衔接,落实农村人居环境相关设施建设用地、用水用电保障和税收减免等政策。在严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优先保障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建设用地,优先利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建设。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信贷支持。落实村庄建设项目简易审批有关要求。鼓励村级组织和乡村建设工匠等承接农村人居环境小型工程项目,降低准入门槛,具备条件的可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 3.推动建章立制。鼓励县区结合实际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健全村庄清洁、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农村卫生厕所管理等制度。探索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化试点建设。落实农村人居环境相关领域设施设备、建设验收、运行管护、监测评估、管理服务等标准。依法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创新监管机制,适时开展抽检,严守质量安全底线。 4.加强技术支撑。在市、县级科技计划中加强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相关技术的改进研发和推广示范等研究,鼓励支持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开展适合我市农村人居环境领域节能节水降耗、资源循环利用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加强农村人居环境领域技能人才、科技人才、规划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等形式,选派规划、建筑、园艺、环境等相关专业人才到基层开展技术示范、指导培训等工作。加强农村人居环境领域区域合作交流。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全市农村人居环境监测,定期发布监测报告。 再次感谢您对白银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感谢您对白银乡村振兴献计献策,并欢迎今后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 白银市农业农村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