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 11620400013911479M/2025-172665 | 生成日期: | 2025-08-27 | 
| 文 号: | 关键字: | 企业,农业,产业,农产品,发展 | |
| 所属机构: | 市农业农村局 | 发布机构: | 市农业农村局 | 
| 关于对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13号提案 的答复 | |
|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5-08-27 16:13 浏览次数:
					 | |
|  | |
| 张翠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进全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按照“1234”的工作思路(即,一个目标:打造沿黄现代农业发展高地;守住两条底线: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突出三个重点: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特色产业片带化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差异化发展;抓好四大行动:种养农业提质创优、农产品加工升级增效、农业品牌培育营销、基本农田改良扩产),构建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纽带,广大农户参与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把白银市建设成为甘肃中部粮食安全保障基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农产品和食品精深加工基地。二季度农业基础稳固,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4.6万亩,增幅5.3%,产量77.2万吨,增幅5.9%;畜牧业猪、牛、羊、禽出栏量达到80.41万头、5.55万头、135.29万只、207.49万只,增 幅1.5%、8.3%、9.3%、4.7%。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7.2%、7219元;一产增加值增速6.3%、35.07亿元。 一、关于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一)做大牛、羊、猪、菜(瓜)四大产业集群。从全市优势特色产业总量看,牛、羊、猪、菜(瓜)占比72%,覆盖范围广、总量占比高;四大产业涉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有43家、54家、48家、37家,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培育的“博犇”“阿西娅”等“甘味”农产品企业商标品牌影响力大、产品品质优,靖远羊羔肉入选“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加快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势在必行。(二)做强文冠果、枸杞、马铃薯、小杂粮四大产业片带。文冠果、枸杞种植面积分别达到63万亩、30万亩,全省第一,靖远县荣获“全国文冠果之乡”荣誉称号;马铃薯、小杂粮为会宁县传统优势产业,农户广泛种植,经营主体通过订单收购、代种等方式与农户建立起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平川区、景泰县发展势头良好。按照“一区域一特色”“一镇一业”的思路布局重点乡镇,推进特色产业片带化发展。(三)做优黑毛驴、咸水鱼虾、中药材等县域特色产业。黑毛驴、咸水鱼虾、中药材规模相对较小,产业聚集度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体实力不强,农户参与度较低,以平川区为主加快推进黑毛驴产业发展,以景泰县为主加快推进咸水鱼虾产业发展,以会宁县为主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下一步,将运用“工业化”理念,跳出农业、发展农业。在保障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保持瓜菜、马铃薯、枸杞、果品等适度规模,扩大文冠果种植面积,牛、羊、生猪、鸡等扩群扩量,连片建设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种养基地,构建标准化原料基地,推进生产与加工、企业与农户衔接,发展产地初加工,推动就地就近转化,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用好规模优势,加快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全力创建生猪、文冠果、枸杞3个省级产业园区,争创会宁县肉牛、肉羊国家级产业园,争创靖远县蔬菜国家级产业园,打造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入驻,基本实现农产品入园全覆盖、入园农户产业全覆盖,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实现能加工尽加工。 二、关于打造农产品品牌,做响“银”字号产品 全市推进以“甘味”品牌为引领的农特产品品牌建设,完善认进以“甘味”品牌为引领的农特产品品牌建设,完善认证机制和动态清退机制,持续提升“银”字号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目前,全市有效期内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205个,“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个、“甘味”企业商标品牌50个。积极推进“数商兴农”“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会、东西部协作、网络电商、直播带货等活动,加快构建“线上+线下”“展示+体验”农产品推广体系。全市建成“甘味”特色农产品白银展销直播中心2个,农村电商服务中心、站、点667个,230多种产品上架开展线上销售。推进“靖远羊羔肉”“会宁小杂粮”“靖远硒砂瓜”“靖远文冠果”“景泰条山梨”等品牌提质增效。 下一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尽快制定《白银市农业品牌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构建以“甘味”品牌为统领,地方区域公用品牌为主导、企业商标品牌为支撑、农产品品牌为基础的白银农产品品牌发展体系。将区域公用品牌做强、做优、做精,“甘味”企业商标品牌年增幅达到10%以上,“三品一标”特色农产品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其中,“甘味”农产品销售额达到20亿元以上。 三、关于强化科技支撑,培育新质生产力 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对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中的引领作用,鼓励农业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支持企业开展创新研发平台建设。依托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企业,目前全市累计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数字化车间2个、技术创新企业3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9家、专精特新企业8家。通过科技创新平台,累计申报各类专利83件,授权55件。通过技术创新,在良种培育、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绿色转型、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为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下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聚焦精量播种、核心种源、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等领域,探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人才解题模式,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克一批核心技术,促进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抢抓国家将农机装备纳入“两重”建设项目国债资金支持范围政策机遇,主动与工信、发改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更多项目入围。要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加快农业生产设施设备更新换代,积极推广无人机在农作物植保、土地勘测规划、虫害监测分析、产量估算和收成预测等场景的技术应用,推动形成作业机械替代、过程精准控制、技术高效集成的先进生产方式。 四、关于加快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振兴 全市建成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13家、乡村回收网点85个、废旧地膜机械化回收专业服务组织32个,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全市尾菜产生量45.12万吨,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5.17%。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7%,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7%,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 下一步,加大对养殖企业和散户的指导与服务力度,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实施好平川区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进一步扶持壮大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健全回收网络,调动回收积极性,做好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技术指导。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对尾菜等农业废弃物进行综合协同处理,打造循环农业产业链。大力推进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着力构建以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为主,拓展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等形式为补充的多途径利用格局,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水平有效提升。 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乡村产业工作给予支持。 联系人:锁元宏 094382570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