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黄曲霉毒素时常冲上热搜,并被贴上“身边的超级致癌物”等词条。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它。
科学认识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污染食品常见的真菌毒素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划定为Ⅰ类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对人体肝脏组织有较强的破坏作用,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我国制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M1有严格的规定。根据近年来国家食品安全抽检情况来看,黄曲霉毒素在谷物、豆类、坚果、食用油、调味料等食品类别中不合格情况时有发生,所以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加强预防黄曲霉毒素污染。
如何预防黄曲霉毒素的污染购买时仔细查看。在购买大米、花生、坚果等食品时应选择正规厂家的产品,而且包装上应清晰标注生产厂家、生产日期、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号等信息,并仔细辨别有无霉变、异味等现象。
贮存时妥善保管。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霉去毒,保证食品存放干燥、通风。由于黄曲霉毒素裂解温度为280℃,一般烹调加工温度不能将其破坏。如果发现家里的大米、花生、坚果等食物发霉,一定要及时清理,切不可再食用。
加工时注意清洗。食用加工大米、玉米等粮食及其制品前,一定要充分搓揉淘洗,去除籽粒表面附着的一些污染物。
定期消毒保洁。一定要注意生熟案板分开、用完及时清洗,筷子锅碗瓢盆等洗完后彻底晾干,并定期对其进行消毒,保持厨房清洁,以免滋生细菌,给黄曲霉毒素提供可乘之机。
食品安全科普栏目编辑:白银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微生物室主任 郝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