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GSD0118/2018-01904 生成日期: 2018-11-14
文       号: 关键字:
所属机构: 市商务局 发布机构: 白银市商务局
《白银市农产品产销对接三年行动 计划(2018-2020年)》
信息来源:市商务局
发布时间:2018-11-14 00:00
浏览次数: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产业扶贫政策,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农产品流通对促进农业生产和保障居民消费的重要作用,促进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 重要意义

农产品产销对接是促进农产品供需平衡、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增加农民收益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市农产品产销对接不紧密、不稳定问题突出,农产品虽然产的出,但产不好、卖不掉、卖不好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民增收和乡村发展。做好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有利于发挥流通先导性作用,引导农业按照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促进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缓解农产品“卖难买贵”问题,推动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有利于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贫困户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二、发展目标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2020年,一是全面实现我市胡麻油、马铃薯、洋葱、高原夏菜、瓜果、牛羊肉、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与全国各省会城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产销对接,每年有组织外销全市农产品200万吨以上,占全市农产品年产量的60%以上,实现年销售额50亿元。二是发挥好农产品产销联盟的龙头作用,不断提高订单农业等农产品流通模式在流通中的占比,培育年经营量10万吨以上的马铃薯收储企业6家,10万吨以上洋葱收储企业6家,10万吨以上高原夏菜收储企业6家,5万吨以上瓜果收储企业6家。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省上项目资金和市上产业扶贫基金在每个县区建成大型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1个;在每个乡镇建设1个与产地片区市场相匹配、体系健全、功能完备的农贸市场;新增各类冷链仓储静态库容50万吨,培育冷链物流龙头企业5个。四是实现全市网上销售额超亿元的省级以上品牌农产品5个,全市农产品网上销售额累计突破30亿元。五是优化品质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农业(特别是农产品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逐步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品牌,让农产品不仅产量高、品牌响,而且卖得快、价格高,进一步推动产业兴农、农民增收,助力产业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相对稳定的产销衔接机制。依托驻省外办事机构、商会、农产品产销联盟合作商、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等在省外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天津西青区红旗农产品批发市场、河南郑州万邦农产品批发市场、安徽合肥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福建漳州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地统筹设立10个我市农产品销售服务中心(直销窗口或销售专区),宣传、推介我市农产品,并做好市场调查、信息收集,协调解决我市农产品企业在省外市场运营中出现的困难。市政府将依据销售服务中心产销对接实施效果和工作开展情况,给予销售服务中心一定的资金补贴。市政府相关部门每年组织1-2次产销对接活动,各县区也要结合实际,组织不同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牧局、市财政局、市供销社、各县区政府)

(二)搭建相对固定的农产品营销平台。按照“独一份”“特别特”“错峰头”的思路,通过白银市农产品产销联盟的牵线搭桥,分年度在我市马铃薯主产区会宁县,洋葱主产区景泰县,高原夏菜、旱砂西瓜主产区靖远县举办大宗农产品客商集中签约,帮助农民解决信息不对称、规模交易难的实际问题。在省外重点销售地区举办白银市农产品促销节、专场推介会等产销对接行活动,扩大我市农产品知晓率,有组织、有计划、成批量地将我市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牧局、市财政局、市供销社、各县区政府)

(三)培育具有自主品牌的特色农产品。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形成“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农产品品牌滚动发展良好局面;基本完成胡麻油、洋葱、马铃薯、高原夏菜、牛羊肉、旱砂西瓜、枸杞、大枣、小杂粮、皇冠梨、早酥梨、小杂粮等产品未注册商标的注册、品牌建设、三品一标认证等工作;形成一批以品牌农产品为主的规模化生产和龙头加工企业,建立“培育品牌、发展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的有效机制,走出一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发展道路。强化“会宁胡麻油”“靖远枸杞”、“靖远旱砂西瓜”、“靖远羊羔肉”、“条山梨”、“景泰枸杞”、“龙湾苹果”、“翠柳山羊肉”等品牌经营优势,因势利导,放大区域特色,提升经济效益。(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各县区政府)

(四)健全完善市县乡农产品物流体系。全力推进省商务厅支持的甘肃帮农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任务,尽快完善功能,将其打造成内外贸融合、线下线上一体、全产业链的现代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商品集散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将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作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健全物流体系的重要手段。加快农贸市场建设,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及脱贫攻坚工作,重点在深度贫困县建设农贸市场8-10个,补齐物流设施短板,帮助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方便农村消费,提高农民收入。着力构建覆盖生产基地到消费终端的全产业链物流服务体系,争取国家和省上项目资金建设产地预冷集配中心、产地低温加工仓储设施、冰鲜水产品综合冷库、冷链物流园区,支持冷链共同配送、购置冷链物流运输车辆、建设冷链物流信息化智能化系统,着力打造功能完善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体系。到2020年,力争全市新增各类冷链仓储静态库容50万吨,培育大型冷链物流龙头企业5个。(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牧局、市发改委、市供销社、各县区政府)

(五)培育新业态促进产销精准对接。积极引进中国知名电商品牌企业建设“中国枸杞与亚麻籽油产业电子商务总部基地”项目,打造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标性产业电子商务聚集区和电子商务培训基地,推动一批特色产业代表企业入住平台,形成产业聚集并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引进电商新零售业态,利用“互联网+贫困户+土特产”模式,搭建购销平台,实施“百元礼包.爱心助农-CC扶贫”行动,实现企业发展与贫困户增收双赢。积极培育基础好、潜力大、成长快的农产品网络营销重点企业,扩大农副产品在线销售规模,打造一批农产品网上销售旗舰店。利用现有电商平台,整合一批现有农产品流通网络,不断提高农产品网络营销集聚效应。多渠道、广覆盖、深层次开展网络营销,扩大我市农产品影响力。(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牧局、市扶贫办、市电商中心、各县区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领导为组长的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农产品营销工作,负责研究我市农产品在省外举办促销节、专场推介会、市内集中签约等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推进;强化部门间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及时帮助协调解决我市农产品企业在省外市场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二)加强政策支持。一是鼓励农产品产销联盟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农产品营销工作的经费保障和对做出贡献的龙头企业予以奖励扶持,积极支持农产品营销工作。二是充分利用好国家和省上支持“三农发展的专项资金和产业扶贫专项贷款。重点用于特色农产品种养殖生产加工基地及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体系、产品可追溯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三)鼓励创新驱动。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农产品产销对接中的作用,加速培育“互联网+农产品营销”经营主体,促进“互联网+农产品营销”产销对接,健全“互联网+农产品营销”支撑服务体系,培育白银特色农产品品牌,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全市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四)提升质量安全水平。紧紧围绕“提质增效、绿色安全”的目标要求,突出抓标准,强化源头管控;抓检测,排查风险隐患;抓追溯,推进全程监控;抓创建,提升监管能力;抓整治,解决突出问题。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