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6204000139113212/2024-172008 | 生成日期: | 2024-10-23 |
文 号: | 关键字: | 空间,规划,发展,建设,国土 | |
所属机构: | 市自然资源局 | 发布机构: | 白银市人民政府 |
《白银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解读 | |
信息来源:市自然资源局
发布时间:2024-10-23 10:35
浏览次数:
|
|
|
|
一、规划背景 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文件要求,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为贯彻落实《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工作方案》,依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甘肃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全面开展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工作。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甘肃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是对《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和《甘肃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落实和深化,是完善甘肃省“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白银市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制定的空间发展指南、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规划》积极把握共建“一带一路”、推动西部大开发、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紧扣落实甘肃省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实施“四强行动”战略定位,是加快推进兰白一体化、推进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更是白银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行为的行动纲领。 三、规划编制及征求意见情况 2019年至2021年初,完成“双评价”“双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完成《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城市转型研究》等重要专题研究。2022年11月1日,全省“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正式启用,作为白银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过渡期建设项目用地组卷报批的依据。2022年12月,在基础研究和“三区三线”划定基础上,形成《规划》初步成果。《规划》先后征求省直部门及市直相关部门意见,同步征求了相邻市州意见,多次对《规划》文本进行修改完善。《规划》通过了市级组织的专家审查,通过了市政府会议及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合法性审查。2023年1月《规划》向社会进行公示,征求公众意见。2024年3月21日《规划》经省政府正式批复实施。 四、规划定位及目标 《规划》明确城市性质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兰白都市圈重要城市,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战略定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的西北新材料产业科创基地陇中核心、西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白银增长极,兰州经济圈复合型能源基地,东部产业转移承接基地,黄河上游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先行区,甘肃省重要的工业城市。 2035年目标: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全面建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融入全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兰白一体化格局基本建立,基本实现生态共保共治、产业错位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资源要素循环流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建设完成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综合示范区,成为西北重要的生态农业和绿色加工基地;建设西北重要的能源化工、生物医药和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成为甘肃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核心中枢”;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成为国家红色基因保护传承典范区。城镇建设空间实现内涵式发展,城乡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均衡配置,人居环境品质不断提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白银。 五、主要内容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 规划范围为白银市行政辖区内的陆域空间,规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为白银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2.12万平方千米,中心城区总面积约119.27平方千米,包括白银城区92.48平方千米,平川城区26.79平方千米。《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划定“三区三线”,构建安全永续的国土空间新格局。至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90.52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73.11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658.15平方千米;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为1.2757,面积不超过229.45平方千米。 (二)保障农业空间,促进乡村振兴。严格保护耕地资源,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构建“一带三区”农业空间格局,提升优势种植业空间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生产空间;充分利用黄河农业灌溉资源,重点发展寒旱农业。分类保障村庄发展需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分类分期推进农用地、农村低效建设用地整治。 (三)保护生态空间,锚固生态安全格局。筑牢“两屏、两带、三廊、四山、五基地”生态空间安全格局。构建两级自然保护地体系,明确自然保护地管控措施。优化黄河流域空间治理,全面防范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风险。强化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实施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加强林草资源、湿地资源、矿产资源系统保护,科学划定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扎实推进各类自然资源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四)优化城镇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一圈一带三线多极”的市域城镇空间格局,形成五级城镇体系。保障产业发展空间,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城市空间拓展与产业填充结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构建“一核三带五极”的工业空间布局。强化通道带动能力、扩大枢纽辐射范围、加强内外循环联系、支撑网络高效运行、促进产业融合联动的总体思路,构建“一核心、两通道、三轴带、四枢纽、多节点”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发展布局。依托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展示带、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区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发展示范区为核心,结合各县区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形成“三廊、五区、多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构建覆盖全域的城乡生活圈,提升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和服务水平。 (五)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建设现代化山水城市。白银城区结合“望山见水,绿网绕城”的规划理念,构建“一核七组团、两轴五廊道”的城市空间结构,依托G6京藏高速和复兴大道,深化产城融合、加强四极联动。平川城区结合城市空间发展方向,提出“绿山、理水、塑城”的规划理念,构建“三轴两心、三带五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六)塑造魅力空间,彰显地方特色。针对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空间分布集中的地域,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依存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空间,明确区域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的空间管控要求。彰显“山川交融、大河中流”的城乡风貌特色,加强城乡风貌分类管控。以川河谷地、黄土梁峁丘陵、山水田园等自然文化资源为基础,构建“两川四区”的总体风貌格局。 (七)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升支撑体系保障能力。建设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配水通道,构建白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融入兰白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促进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白银城区以城区现状道路系统为基础,加快打通城区交通堵点,持续构建“八横七纵”的内部道路交通系统。平川城区进一步加快建设“五纵、四横、一环”的骨架路网体系,持续推进“小街区、密路网”建设,构建安全舒适的慢行交通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构建多网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智慧城市发展。划定洪涝风险控制线和地质灾害风险分区,提升各类防灾标准,建成主动防御、有效抵抗、高效响应的综合防灾体系。 (八)落实共建兰白都市圈使命,促进区域协同发展。融入甘肃省黄河流域“一带一核三基地”发展动力格局,实现区域生态共保共治,加强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促进产业绿色升级和文旅联动全域发展。 六、创新举措 (一)体现筑牢底线、绿色发展的理念。《规划》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洪涝风险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等各类空间发展底线,夯实全市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国土安全的空间基础。合理布局增量空间、优化盘活存量土地,推动土地综合整治,探索资源紧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二)贯彻“多规合一”的改革要求。《规划》充分对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接各部门已经开展的专项规划和各类用地需求,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统筹交通、水利、能源、民生、产业、旅游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空间类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三)积极塑造高品质国土空间。在市域层面,保障农业空间、保护生态空间、优化城镇空间,塑造魅力空间;优化城乡空间形态,促进山水文化景观和城镇乡村融合发展,彰显具有陇中特色的城乡风貌。在中心城区层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进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优化提升白银、平川两个主城,推动县城、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发展。引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合理安排居住用地,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推进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系统建设公共开敞空间。稳步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和文化内涵。 (四)实现“数、线、图”一致。用好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一张图”系统,全面提升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智能化管理水平。将《规划》确定的各类空间布局、控制线、指标、名录、清单等管控要求数字化,确保规划目标能落地、可考核、可追责。 七、保障措施 一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与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全面激发各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头担当作为,为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是健全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度。建立规划实施的部门沟通协商机制,协调解决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和修复中的相关问题,确保国家、省级、市级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三是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在《规划》指导下,科学编制县、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依托协调矛盾冲突。按照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的要求,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