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面从严治党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
——四论学习贯彻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
白银融媒评论员
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命题,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发展护航定向,明确提出“五个要”的实践路径,彰显了以扛牢从严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坚定决心。新质生产力的跃升,离不开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必须依靠党建优势的全面转化。全会部署既是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深刻践行,更是对“抓党建就是抓发展”逻辑的生动诠释。
要筑牢政治建设“压舱石”。全会将“筑牢政治建设‘压舱石’”置于首位,深刻揭示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坚持的政治逻辑。实践证明,唯有以政治建设校准发展方向,才能避免“形象工程”的短视陷阱,摆脱“政绩冲动”的路径依赖。近年来,白银市在科技创新领域实施的“揭榜挂帅”机制、在产业转型中推行的“链长制”,无一不是以政治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这启示我们:新质生产力的“新”,首先是发展观与政绩观的“新”,必须始终以政治上的清醒确保行动上的坚定。
要拓宽民主政治“主渠道”。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赛道上,民主政治是凝聚共识、激发活力的“助推器”。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强调,要充分发挥民主政治主渠道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汇聚磅礴力量。我们要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抓手,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持续提升,让企业创新诉求、群众发展期盼在政策制定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要畅通民主监督渠道,以监督效能的提升保障发展环境的优化,让每一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举措都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从而凝聚起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合力。
要建强基层组织“桥头堡”。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恰需扎根基层的“创新毛细血管”。全会提出“建强基层组织‘桥头堡’”,直指党建与发展的融合痛点。从“党建领航·链动聚能”专项行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到破解“小马拉大车”的基层减负实践,组织优势正在转化为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攻坚合力。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让党的组织体系成为创新要素集聚的“强磁场”,让党员成为引领创新的“红色引擎”。
要锻造干部队伍“先锋队”。干部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变量。全会强调“锻造干部队伍‘先锋队’”,既要求“三个区分开来”为担当者撑腰,更注重专业化能力的系统提升。当前,前沿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干部若缺乏“本领恐慌”意识,就可能陷入“新瓶装旧酒”的困境。近年来,白银市实施先锋引领工程,锻造先锋模范队伍;实施源头培养和能力提升计划,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发挥“头雁效应”,让干部在招商一线锤炼产业洞察力——这些探索印证了“干部敢为”与“地方敢闯”的辩证关系。培育新质生产力,亟需打造一支既懂政治又懂技术、既守规矩又敢创新的复合型干部队伍。
要绷紧管党治党“高压线”。没有“清”的生态环境,就难有“新”的质态突破。全会以“高压线”比喻传递出零容忍的鲜明态度。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纵深推进“三抓三促”行动,就是要以作风之变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厘米”,让企业家感受到“办事不求人”的公平,让科研人员体验“心无旁骛搞创新”的顺畅。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永无止境。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以“五个要”构建起从严治党与发展的共生共荣体系,其深层逻辑在于:党的领导是最大的制度优势,自我革命是最强的内生动力。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唯有以“永远吹冲锋号”的坚韧执着,将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发展新质生产力全过程,方能以政治上的“山清水秀”滋养发展上的“新枝繁茂”,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