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白银要闻

土地“活”了,产业“兴”了,村民“富”了!白银县域经济奏响乡村振兴新曲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白银市立足资源特色

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

推动零散 闲置土地向合作社集中

发展订单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化 规模化 现代化进程

绘就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平川区宝积镇小川村

坚持不断延伸

“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发展模式

推行“土地流转+产业延伸”发展思路

走出了一条

“产业提质 集体增收 群众致富”的

富民兴村之路

平川区铭瑞农业专业合作社

今年流转了3400多亩地

2200亩地种植油葵

1200亩地种植谷子

通过这两年的种植改良

今年突破了坡地种植技术

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管理

通过订单模式收购

今年的谷子长势也比往年要好

价格也比往年要高

随着村里谷子种植产业的兴起

从育种 种植到田间管理

全链条都需要人手

以往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回流

像这样在基地里管护

一天就能有稳定收入

会宁县大力推广农业合作社模式

让胡麻收割告别“小镰刀”

迎来“高效率”的新时代

胡麻作为会宁重要的传统油料作物

以往分散种植 依靠人工收割的模式

效率低下 成本高昂

近年来

会宁县引导土地适度规模流转

通过集中连片种植

实现了胡麻生产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

彻底改变了胡麻生产的传统面貌

高效的机械化收割

不仅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

也牢牢抓住了农时

确保颗粒归仓

会宁县紧抓特色产业发展契机

不断增强示范引领辐射带动效应

让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初秋时节

会宁县河畔镇任岔村的

丹参花正竞相绽放

村民张国兵穿梭田间

忙着除草 浇水 打花等工作

会宁县河畔镇任岔村的村民张国兵说

“从种植丹参开始

就把土地流转了

持续在这里干一个月是3600元 一天120元

比自己种收入好”

最让张国兵高兴的是

甘肃众合开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通过订单种植 入股分红 “公司+合作社”等

合作模式

为农户提供种子 肥料

薄膜 田间管理技术指导等

让农户们种植无忧

今年

会宁县河畔镇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

引进丹参产业

让农户能够在家门口就业

用工高峰期达900人

人均增收近20000元

走出了一条以丹参促增收 以增收促发展的

乡村振兴新路子

近年来

会宁县积极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产业

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9万亩以上

其中丹参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截至目前

已经在河畔镇等5个乡镇

建成1.3万亩标准化丹参种植基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