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白银 > 白银概览

白银历史沿革

建制沿革

白银是河西走廊的门户,自古以来是异域与中原民族碰撞交融的前沿地带。夏、商、西周时期为羌戎所居,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月氏、匈奴占据。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沿河筑城44座,部分位于白银境内。汉朝设有鹯阴、祖厉、媪围3县,为境内建县之始。三国时隶属曹魏之武威郡。南北朝时,为鲜卑等族所居,西魏始设会州。隋朝统一后,设置了会宁防,后又相继改为会宁镇、会宁郡,辖凉川县、乌兰县。唐高祖武德年间,改会宁郡为西会州,改凉川县为会宁县;贞观年间,会州“以足食故,更名粟州”,有“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之记载。唐朝中后期,为吐蕃、西夏攻占。宋神宗元丰年间,再置会州,辖敷文县。之后,又为金统辖,设会州,辖西宁县、保川县。元朝时,属甘肃行省永昌路辖。明初先后设靖虏卫、会宁县,黄河以西为蒙古部落所居,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归于明朝版图。清初设靖远、会宁二县,属巩昌府辖,并设有两个分县,即皋兰县红水分县、海城县打拉池分县。民国时期,撤销打拉池分县,改红水分县为景泰县,境内设会宁、靖远、景泰3县。新中国成立后,会宁、靖远属定西地区管辖,景泰属武威地区管辖。随着有色金属资源的大规模开发,1956年,白银成立县级市,下辖第一至第六6个街道办事处。1958年升格为地级市,辖皋兰县、景泰县、靖远县、白银市郊区。1963年撤销白银市,靖远县划归原定西地区,景泰县仍隶武威地区,白银区、皋兰县隶属兰州市。1985年恢复建市,辖会宁、靖远、景泰3县和白银、平川2区。

早期开发

白银开发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现已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汉族和羌人、匈奴、鲜卑、党项、吐蕃、蒙古等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

白银人民开发利用黄河的历史有2000多年。汉代开始引泉灌溉;明代随着电兵垦田规模不断扩大,正统、万历时期先后建成了源盛渠(今靖乐渠)、永固渠、永兴渠(今靖丰渠)、中和渠(今复兴渠)、沣泰渠,引黄河水自流灌溉沿岸河滩地,在此基础上,引进天车提水灌溉黄河一级阶地;清朝至民国时期,在恢复改建扩建明代一批水利工程的同时,新建了恒丰渠、民生渠、清廉渠、仁和渠(今发源渠)、柳林渠(今五佛黄渠),天车提灌面积达到1万亩左右。这些引水渠道经世代维修、改建扩建,至今仍在造福白银。黄河水运源远流长,清代非常兴旺,据《甘肃省志・航运志》记载,“清康熙、乾隆年间,靖远为当地丝绸之路北线之往来要冲,商业繁盛,宁夏中心一带运粮帆船藉风吹之力,可逆流而上直抵靖远县城及峡(大峡)一带。据言时帆蒿往来,盛极一时。”

区内采矿业和制陶业兴起较早。有色金属采矿业缘起于汉代,兴盛于明代,明朝洪武年间,官方在距市区10多公里处折腰山、火焰山、铜厂沟专设办矿机构“白银厂”。《兰州府志》和《皋兰县志》记载“松山之南、矿炉二十座”,“矿工三、四千人”,“日出斗金、和销金城”,白银缘此得名。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平川区境内就开始烧制陶瓷,西汉州城夹砂黑粗陶排水管、老庄汉墓陶灶,说明手制陶工艺达到了较高水平,特别是颤州城排水陶筒接口吻合度好。唐宋以后,陶瓷业有了进步发展。北掌山下红土洼陶窑遗迹,至迟建于宋代,从遗存的碗碟看工艺有较大进步。明代以后,实施移民电边政策,人口大增,越来越多的人从事陶瓷业。距红土洼以西3公里的地方,地面开阔,泉水旺盛,邻近宝积山煤矿,由于煤炭和陶士资源丰富,大批陶窑开始兴建,时称磁窑。清代以后,磁窑逐步形成了以陶瓷为中心,兼营煤炭、白灰、石灰等日用品及建筑材料的综合集镇,四川、陕西等18省的人来此谋生,有旱码头之称。采煤业从宋代开始从未间断。

丝绸古道

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中西方的陆路交通线,分东、中、西三段。东段由汉代长安(今西安市西北郊)至敦煌郡玉门关(今敦煌市西北大方盘城)、阳关(今敦煌市西南小方盘城),中段由玉门关、阳关西至葱岭(今帕米尔),西段由中亚、西亚至欧洲。丝绸之路东段有北线、南线、中线3条主线,其中北线和中线由南向北、东进西出过境白银,总长度约500公里。

丝绸之路北线为汉唐长安去西域路程最短的交通线,由西安→平凉固原(汉安定郡、唐原州)→海原一靖远(唐会州)→靖远北城滩(唐会宁关)→景泰五佛寺黄河渡口(唐乌兰关)→景泰(唐新泉军)入河西。《汉书武帝本纪》称:“元鼎五年冬十月,行辛雍,祠五時。遂瑜陇,登空同,西临祖厉河而还。”汉武帝西巡路线与丝绸之路北线基本吻合。唐代丝绸之路北线,由西安经原州,西过陇山石门关至会州;北行70多里至会宁关,渡黄河,黄河对岸即“乌兰关”。敦煌石窟发现的唐代文书写卷《水部式》记:“会宁关有船伍拾,使宜令所管差强了官检校,著兵防守,勿令北岸停泊”。由此西去数十里为唐新泉军之所,电兵7000人,正是为了保障北线交通与黄河渡口的安全。唐代会州是西北交通枢纽。由于丝绸之路北线经过汉代的萧关(今固原东南),故又称“萧关道”唐代萧关已经移到固原北境,不在途中,改以会州黄河渡口的二关,称“乌兰关路”或“会宁关路”。沿线历代所筑王将军堡、打拉池城、毛河洛堡、柳州城、鹯阴城、陡城堡、迭烈逊堡、水泉堡、三角城、北城滩城、哈思吉堡、索堡、媪围城、芦塘城、永泰城、老虎城宽沟城等城堡;鹯阴渡、北城滩渡口会宁关、乌兰关、小口子渡口、索桥古渡等津渡,遗址犹存,有的津渡还在使用。

丝绸之路中线开辟时间稍晚,由西安→平凉一隆徳一静宁→会宁→定西→榆中→兰州→永登→乌鞘岭入河西。中线的东段到北宋以后,又开辟了由平凉翻越六盘山至隆德、静宁、会宁,经定西至兰州的新线路,与今天的国道312线走向基本一致;北宋元丰四年,李宪发兵破西夏,取兰(州)会(州),始筑定西城、安西城、平西寨,有了安全保障,中线最终开辟。元朝初年经过会宁而至兰州的中线已经取代了南线秦州路,到清代中线更是最常使用。民国时期的《隆德县志》对比了丝绸之路东段3条线路的优劣,“隆邑逼近六盘,山川四塞,东接瓦亭,同平凉之呼吸,西走静宁,趋兰省之轨撤此干线之交通也。北至固靖,难行车辆,南走秦、陇,仅有脚骡,此支路交通也”。1937年建西(安)兰(州)公路选择了中线。

丝绸之路的贯通,使白银成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之地,靖远寺儿湾、法泉寺,景泰五佛沿寺、芦阳双龙寺,平川屈吴山潮云李、北武当庙,会宁桃花山等寺庙石窟,以及靖远出土的古罗马鎏金银盘、西晋羌王金印等国家级文物都是丝路文化的历史遗存,成为中西文化、经济贸易交流的重要见证。

防御要塞

历史上,白银地区民族杂糅相处,大部分时间中原政权和西域民族以河为塞,黄河成为防御天堑。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黄河以南地区全部纳入秦朝版图。西汉以后,为保证丝绸之路畅通,境内黄河沿岸设有诸多关隘津渡和城防要塞,驻兵把守,据专家考证,汉时,在境域北部就开始筑设长城。武周大足元年(701年),为警戒凉州东北边境,防范突厥南侵,弥补凉、银、会三州之间三角地带防御设施的空白,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郭元振奏置军镇一一新泉军。《旧唐书郭元振传》记载:“先是,凉州封界,南北不过四百余里,既逼突厥、吐蕃,二寇频岁奄至城下,百姓苦之。元振始于南境破口置和戎城,北界碛中置白亭军控其要路,乃拓州境一千五百里。自是,寇虏不复更至城下。”此镇西去凉州400里,东南去会州200里,管兵千人。开元三年(715年) 改为新泉军守捉,天宝初,由于此地勢紧张,管兵人数增至7000人。据考证,新泉军驻地在今景泰县芦阳镇吊沟古城,是驻扎在黄河之畔乌兰关附近的重要军镇,起着防御北部突厥、镇守黄河关津、保护丝路北道东西交通的重要作用。

北宋时期,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王国强盛,拥有今宁夏、河西走廊及黄河以东部分地区。为了进一步拓展疆域,西夏南下夺取会州,并在黄河上游的阴古渡口建造黄河索桥,修筑城堡,驻兵守护。为抵御西夏入侵,宋筑会州城以便防守,又割安西(海原城北六寨子隶属会州。出靖远县城西南,沿祖厉河而上30公里的大芦黑城子即为宋代古城堡遗址。由于北城墙被祖厉河冲毁,现存城郭残址东墙长160米,西墙长116米,南墙长250米,城墙残高2-6米,城外有护城河遗址。黑城子城堡以黄河作为屏障,再以堡寨相连,收到了积极的防御效果。金灭北宋以后,辖地为金所居。

明灭元以后,残元势力不断扰掠,白银地区成为拱卫兰州、进而保护关中平原和广大中原地区的前哨阵地。明朝为巩固边防,投注了大量人力物力,筑长城、建堡寨、设关卡,并不断调动军队充实边防力量,电星成边。房贵所筑靖虏卫,是明中叶设置九边防务的重要军事堡垒。明隆庆五年(1566年),筑永安堡(今靖远县双龙乡永和村),万历三十三年(1603年),筑景泰永泰城,均为防御要地。明长城在白银境内,不仅有长达数百公里的长城遗址,而且城堡关隘、塞垣亭障烽台驿站配套完整,形成综合性防御工程体系。景泰明长城,起自黄河索桥,经芦阳、草窝滩、红水,进入古浪县,全长90多公里。靖远北城滩长城遗址由双龙乡仁和村向西南方向延伸至烽燧,连接石门乡、索桥烽燧。明长城的修建引起了白银地区政治、军事和经济变革,也带来这一地区的社会变化、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革命足迹

白银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靖远一带就燃起了武装斗争的星星之火。1932年4月,中共陕西省委派谢子长等策划靖远兵暴,并组建了陕甘游击队第四支队。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足迹遍布白银全境。

会宁大会师

1936年6月,党中央为了扩大陕甘根据地,首先形成西北抗战局面,命令西方野战军西征作战。10月2日,红十五军团直属骑兵团突袭并占领会宁县城。期间,一、二、四方面军先后在老君坡、青江驿、将台终会师,10日,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一师、二师,红十五军团七十三师和红四方面军各部代表在会宁县城文庙大成殿广场举行了隆重的会师联欢会。会上,宣读了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中华苏维埃政府发来的会师贺电。10月15日,红二方面军二军、三十二军在会宁东部的青江驿、杨崖集一线与红四方面军九军会师,18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和主力部队在老君坡一线与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二师会师。

10月23日,朱德、张国焘率红军总司令部及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部分学员离开会宁县城到达打拉池,与红一方面军西方野战军司令部及十五军团司令部会合,并在平川打拉池举行了会师联欢会。至此,胜利完成了四方面军在会宁地区大会师。军大会师,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红军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三军会宁大会师,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影响,实现了党和军队的空前团结。三军会宁大会师,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会宁是长征期间三个方面军齐在一起实现大会师的唯一地区,也是红军到达人数最多、停留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会宁会师是红军数次会师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意义最深远的一次。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组建西路军

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之际,红四方面军奉中央电令执行宁夏战役,从靖远、中卫、灵武渡河,举夺占宁夏,打通与苏联联系的“国际通道”。1936年10月中旬,徐向前命程世才、李先念率红三十军秘密运动到靖远大芦子造船。10月24日夜,由红三十军八十八师263团一举突破虎豹口河防。随后,徐向前率五、九、三十军及红四方面军直属部队于10月28日完成渡河进至景泰,总部设于赵家水。此时,由于形势变化,宁夏战役被迫放弃。过河部队孤军奋战,共歼敌2000余人,并击毙敌副总指挥马廷祥。1936年11月11日,中央正式致电,成立以陈昌浩为主席、徐向前为副主席的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所属2.18万人改称为西路军。当日,西路军为执行平(番)大(靖)古(浪)凉(州)战役,撤离景泰县境。西路军踏上了悲壮的西征之路。

碟血黄士地

红军在会宁境内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六次较大的战斗即郭城驿、红堡子伏击战,会宁县城攻坚战,范家坡反击战,大墩梁阻击战,张城堡高山阻击战,慢牛坡伏击战。1936年10月22日至23日,红五军在华家岭一带阻击敌人,副军长罗南辉及800多名红军战士在此牺牲。罗南辉是白银市境内牺牲的职务最高的红军将领,时年28岁。1936年10月28日,担任阻击任务的红三十一军在慢牛坡与敌作战,九十三师师长柴洪宇及200多红军将士壮烈牺牲。会师前后,红军在白银境内与国民党军还在靖远的东湾子、吴家川,白银区的红砂岘、独山子、宋家梁,景泰的尾泉、城北墩、席滩、条山、五佛、大芦塘、雷家峡、大拉牌等地进行了战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