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靖远丨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靖远民歌


靖远,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商贾云集。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犹如华夏文明摇篮中的一枝奇葩,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展现出不凡的气势,绚丽多姿,古朴典雅。靖远民歌就生存在于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

靖远人素有“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之说。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为了抒发自己在生活和劳动中的思想情感,自编自唱,创作了民歌、小调、劳动号子、田歌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歌歌谣。无论是在山间小道、还是农家小院,随时随处都可以听到或婉转悠扬、或高亢粗犷、或细腻中有野性的歌声,那就是靖远民歌。在劳动、恋爱、祭祀、婚嫁、丧仪、社交等场景中,无处不有民歌的存在,无处不有唱民歌的靖远人。

靖远其地理位置特殊,民间口头文学十分发达。靖远人民喜爱民间民歌,当地人把“靖远民歌”昵称为“乱团”。他们在劳作过程中,一边干活一边哼唱;在丧葬嫁娶、庙会等祭祀活动中助兴演唱。靖远民歌内容丰富,曲调优美,节奏明快,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靖远民歌在曲调和行式上,既有当地民族的原汁原味,又有宁夏“花儿”的特点、也参杂秦腔的戏曲韵味。



从古至今,在本地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了靖远人自娱自乐和对生活的宣泄。蕴含的情感中既包括反映忧伤、郁闷的,也有表达快乐、热恋的,更有抒发热情的劳动号子和信天游等。其内容大多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靖远民歌具有感情抒发的直畅性、演唱形式的自由性、表现手法的单纯性等特点。演唱(奏)起来声调高亢嘹亮,常用上扬的、自由延长的音来抒发感情,乐段结构较简单,乐句内容的结构变化手法较平,乐句内部的结构变化手法较多,擅长表现热烈、爽快、坦率、真诚的情绪与性格。

靖远民歌调式一般都比较稳定,以宫调式和羽调式为主要调式。节奏以2.3.4拍为主,靖远民歌的代表作品有:《采花》《男寡妇上坟》《割韭菜》《刮地风》《十个雀儿来打食》《龙船调》《满天星》《十炷香》《四合寺》《十杯酒》《放风筝》《小放牛》等等。

近年来,通过有关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对靖远民歌的艺术价值有了全面认识和挖掘,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具有深厚的人文研究价值。从靖远民歌中可以追溯久远居民的思想情感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因为它涉及面很广泛,往往是对靖远社会历史、生产生活、风土人情、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直观反映,堪称靖远人民生活的伴侣、劳动的助手、社会斗争的武器,同时,也是交流情感、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工具。二是作为现代地方音乐的基石。靖远民歌是靖远人民内心情感的丰富表达,虽然来自民间,但它的内容、韵律中却包含着靖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和对社会和人生的解读,正是因为它内容通俗易懂、贴近民众的生活、能够表达民众的心声,所以才能悠久流传,从而也对地方现代音乐的传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启发。



靖远民歌主要传承人介绍:

李振荣,原靖远师范音乐学科高级讲师,靖远民歌传承人之一,他的音乐作品《班长阁下》刊于国家级刊物《军营文化天地》;论文《器乐进入课堂的断想》刊于西北师大学报;《中师琴法集体教学的探讨》刊于甘肃教育、中师教育等刊物;其他论文十余篇刊于各类省级刊物;著作有《靖远民歌集》《甘肃民族音乐》;个人作品及论文集有《黄河岸边的旋律》《白银市学生艺术等级评定内容及标准》(音乐舞蹈部分)及靖远民歌音响资料(五张碟片共一百三十九个文件),均已出版发行。以靖远民歌及民间音乐为素材创编的歌曲《靖远是个好地方》《绣靖远》《虎豹口情思》《亲人何时再回还》《枸杞红了农家乐》《红红的枸杞火火的歌》《祖国我们与你同在》《鹿鸣园之歌》《送哥》《靖远,我为你骄傲》等几十首歌曲在大型演唱会及电视台和微信中演唱和传播;《靖远民歌集》获白银市凤凰文艺奖。



虎宁,靖远民歌传承人之一,他出生在靖远县东升镇的一个小山村,受母亲的熏陶,从小喜爱唱歌,并逐渐地成长为一名小有名气的民歌传唱者。多年来,先后参加靖远民歌传唱活动数千场次,帮带并辅导靖远民歌学员达一百多人。从2008年至2020年,参加靖远县文化馆组织的非遗进乡村51场次 ;并现场讲解靖远民歌演唱技艺。时间改变了很多东西,不变的是他对事业的热爱。2012年,白银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对他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30多年来,虎宁走乡串户,搜集整理靖远民歌上百首,其中道教音乐40余首,并记谱。2012年由他撰写的非遗论文发表在《甘肃文苑》杂志;撰写的《中国剪纸艺术地域风格的探寻》在2012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发展论坛”活动中获三等奖。虎宁对音乐和民间文化的挚爱有目共睹,2015年获白银市“德艺双馨”荣誉称号。他始终恪守着“奉献不计酬,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为靖远民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如既往地奋斗着。



王裕润,靖远民歌传承人之一,1969年出生于大芦镇五营村,家中以务农为主。由于家庭贫穷的原因,她只读了小学便辍学回家,贫穷与饥寒激发了她用歌声来表达生活的心声。不论是在务农的路上,还是在休息时间,都能听到她圆润、甜美的歌声。在她唱的民歌小曲中,《下四川》《小放牛》《放风筝》等最受观众欢迎,她那原生态的嗓音极具民歌传唱的天赋,观众对她唱的民歌百听不厌。现为靖远县祖厉风艺术团的骨干民歌手,经常参加靖远民歌的传承活动。



陈耀邦,出生于乌兰镇。他的师傅是当地著名的唢呐手。因家境贫寒早早辍学,14岁便步入了社会,他放过羊、种过地、看过果园。2008年“欢乐广场大家唱”的一次偶然机会,热爱靖远民歌的陈耀邦要求上台表演民歌,一首《割韭菜》,引起共鸣,其独特的原生态嗓音给很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天就知道唱歌,能什么出息?”在很多乡亲们看来,陈耀邦靠唱民歌是唱不出名堂的。谁也没有想到,在“欢乐广场大家唱”这个小舞台,陈耀邦演唱的靖远民歌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的认可,大家一致认为他原生态的唱法很地道,也真正表现出了靖远民歌的精髓。2018年以来,他足迹遍布靖远各乡镇,一边表演传承,一边挖掘民歌,先后巡回全县各乡镇演出近百场次。如今,70多岁的他,仍然活跃在靖远民歌的传承传唱活动中。



靖远民歌,西北大地上的一支艺术奇葩。2017年10月,录入“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