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新增2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二)

非遗,连接着历史和未来,融合着经典与时尚,在构建当下具有中国风尚的生活美学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并传承独属于白银的宝贵文化遗产,对于留住中国人民共同的文化根脉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白银市新增的省级非遗文化瑰宝吧!

靖远羊羔肉

靖远,曾是汉族和匈奴、突厥、吐蕃、党项等多个民族的杂居地,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得以融汇。这里群山连绵起伏,草场面积广阔,水草丰美,虽不及大草原那样发展畜牧业的条件,但也适宜一定规模的放牧。境内比较有名气的山有屈吴山、哈思山、黄家屲、云台山等。这里水草丰茂,气候凉爽。这些山上生长着柴胡、益母草、蒲公英、防风、薄荷等175种中草药,山中水流潺潺,矿物质含量丰富。羊羔日食药草,夜饮矿泉,从而使羊肉细胞成分改变,造就了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靖远羊羔肉。靖远羊羔肉制作主要原料是生长在这里独一无二的地方优良绵羊品种--滩羊羔。靖远羊羔肉的做法和配料是保密的,外人无从了解。但羊羔肉的制作程序大同小异。先是把肉剁成小块,泡在凉水中几个小时除腥味,中间要勤换几次水,洗干净就可以上锅了。锅中放植物油少许,加热,倒入葱姜蒜炒香,再倒入生羊肉翻炒,等肉紧好,然后放入粉末调料翻炒好,入热水漫过肉,开火等肉煮熟。然后准备红绿辣椒,泡好的粗粉条,蒜苗切成段,少许洋葱、葱姜蒜,开火炒锅加油,葱姜蒜爆香,加入煮好的羊羔肉块翻炒,加酱油、红辣椒油,再加入切好的红绿辣椒、粉条、蒜苗段,加盐,味精翻炒几下就可出锅,加味精,再撒上香菜。这样色香味俱全。主要品种有爆炒羊羔肉、红烧羊羔肉、黄焖羊羔肉、干炸羊羔肉、烧烤羊羔肉、清炖羊羔肉、清蒸羊羔肉、手抓羊羔肉、梅花羊羔头、椒盐羊肝等。《本草纲目》云羊肉有“补元气、健脾胃、益腰肾”之功效;《中药大辞典》上说,羊肉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治疗疲劳羸疲、腰膝酸软、产后冷痛、寒疝、中虚反胃”的作用。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靖远羊羔肉不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技艺。



靖远双龙皮影戏

双龙皮影戏,在当地也称之为“牛皮灯影子”或“影子戏”。根据现有史料考证,双龙皮影戏自清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具体年代因缺乏史料而无法确证,只有保留下来的清朝时期的一些皮影道具,可作为探索双龙皮影戏历史的见证。双龙皮影戏所用的道具“皮影子”是采用牛皮为材料制成的,坚固性和透明性较强。双龙皮影戏表演技艺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颈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靠灯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当地称之为:亮子)上,随着主场人员的唱腔再配以乐器伴奏。双龙皮影戏是以“影子+唱腔”来表演来演绎教化人的历史故事,唱腔为秦腔唱腔和当地的老腔。演出剧目多为崇尚神灵、惩恶扬善之类,如《香山还愿》《三下阴》《升官图》《宝莲灯》《黄河阵》《游西湖》《华亭相会》《八件衣》《下河东》《铡美案》《牧羊》《二进宫》等。



靖远王氏软拳靖远县平堡镇为历代边塞要地、军防重镇,今之平堡镇人多属军户后裔,王氏软拳便作为平堡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发展和传承。

王氏软拳属西北四大名拳之一,包括九环拳,十二地支炮拳。动作刚健有力,套路精悍,实践应用攻防严谨,招式多变,虚实相兼,风格独特,在形态和实战方面均有独特之处,尤其在技法方面出招刚猛,变化无穷,奥妙莫测,威猛霸气,劲发四方,实战性强的特点。十二地支炮拳理论,炮拳的特点是动作刚健有力,套路精悍,实践应用攻防严谨,招式多变,虚实相兼,风格独特,在风格,形态和实战方面均有独特之处,尤其在技法方面出招刚猛,变化无穷,奥妙莫测,威猛霸气,劲发四方,实践性强,故称炮拳。

十二地支炮拳歌诀:

抢杀单鞭世间稀,冲天安在第二顺。

闪炮三拳金刚服,开门插身独占魁。

燕子夺窝鸾炮救,黑虎裹胱炮又催。

朝阳一炮往前送,两耳开炮双手推。

穿拔后带鸳鸯腿,箭步四来遍身催。

要知此拳名和姓,八门炮拳急如雷。

九环捶理论,九环捶又名九环子,是一种散手技术组合套路,其套路由九组不同形式的攻防技法组成,每组由三至五个散手动作连接,每组左右(正反)往复,一左一右反复练习,动作既是分散招式,又相互联系,环环相扣,招招相连,故名九环捶。



九环捶歌诀:

头撑一步实为先,二斩山岳少年边。

三握需防凭肘发,四拥身前必有胯。

五袖立肘胸前挂,六力单打漂子拉。

七离打低滚身捶,八围后下又冲捶。

九鞘踏胯双貫累,此拳名曰九环子。

景泰小曲

景泰小曲子是流传于景泰县寺滩乡的一种民间曲艺,距今已有四百年历史。据小曲子的传承人介绍,明清时期,陕西眉户两县将凉州乐舞(即小曲的前身)演进,形成了眉户剧,取代原有的凉州曲,风靡全国。之后民间演艺活动趋于兴盛,传统的曲子演唱活动与民间社火开始结合,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民间曲艺。景泰小曲表演艺人有男有女。男艺人头戴手帕,身着夹袄、宽裤子,女艺人头后梳一发髻(俗称贊簪子),鬓间插朵小红花,身着红衣黑裤。传统曲目有《十二古人》、《十颗字》、《十里亭》、《全家福》、《新打的庄子》等。景泰小曲作为一种民间曲艺,早已融入到景泰民众的生活、精神和信仰之中,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景泰刺绣

景泰刺绣是一门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艺术,它讲究针法的变换,图案的选择,色彩的搭配,绣出的作品或鲜活灵动,或浓淡相宜,或庄重大气,让人赞叹不已,赏心悦目。 其针法主要有散针、平针、抢针、套针、乱针、滚针、方向针、长短针等等。采用不同的针法可以产生不同的线条组织和独特的手工刺绣艺术表现效果:运用滚针绣的动物,毛丝柔顺,栩栩如生;采用散针、套针绣的花卉,活灵活现,香味扑鼻,尽态极妍;使用乱针绣的人像和风景,线条组织多变富有韵味,装饰味浓,艺术效果强,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现在景泰刺绣已经成为妇女们创业致富的好路子。



景泰钱鞭子舞

钱鞭子舞又名敬德鞭,是景泰县寺滩乡玉川村独有的一种健身和娱乐民间舞蹈。据当地人讲述,唐朝时期的著名将领尉迟恭(字敬德)监修了永泰城南老爷山的祖师殿,殿内供奉真武大帝塑像。落成之日,大将敬德手持神鞭和当地民工巧匠及朝拜的老百姓起舞庆祝,盛况空前。后经有识之士编成套路,配以地方唱腔,方便大众健身,形成了得心应手,手法灵活,变化无穷,独领风骚的钱鞭子舞蹈。钱鞭子由一条木棒制作而成,虽以鞭为名,但已无鞭之实(以鞭作为武器,施展武术征战沙场)。方形的木棒粗细均匀,直径约6厘米,长约1米,便于把握和挥舞;棒体用油漆涂画出七段红、蓝、黄、绿相间的颜色,棒身凿有6个竖向的扁平孔洞,其内各置铜钱两枚;木棒两端均系有长约30厘米的红黄绿三色的彩绸。



景泰五佛老豆腐

景泰县五佛乡的老豆腐味香、质纯、爽口,远近闻名。旧时五佛老豆腐制作工具有灶台、石磨、木匣、细纱布袋及锅碗瓢盆等,用料为上好的黄豆。传统做老豆腐的方法要经过去皮、浸泡、磨浆、挤浆、煮浆、点卤水、压制七道工序。做好的豆腐块放入酸菜缸里腌好,一来结冰的酸菜里豆腐能够保鲜,不变质,二来酸菜水能浸泡入豆腐入味,吃起来味道会更加香甜可口,是旧时人们生活中难得的美味。如今,尽管工序繁复且使用青壮劳动力的老豆腐制作已被机器生产所替代,但老豆腐制作仍然十分费心费力,不但起早贪黑、精工细作,需要极大的耐性、付出相当的精力,而且还需制作者有一定的灵性,火候、工序把握的恰如其分(俗话叫好手气),才能制作出上好的老豆腐。



景泰柳林大鼓

景泰县五佛乡旧称柳林湖,清代时俗称五方寺、沿寺。据传,很久以前的一天,有青龙从西南而来,降落在柳林湖一河滩(今兴水村)。青龙一路飞奔,隆隆之声惊天动地,百姓惊诧莫名,以为天鼓,拟其音而鼓之,即为今天的柳林大鼓。清初,兴水村村民万伯民(生于清康熙年间)将原柳林大鼓鼓谱改编定谱,现存有三环、帮儿夸、过街(读作gāi) 等乐章。柳林大鼓以敲为主,讲究擂鼓手法变化,行进中的鼓点以“走锣鼓”为主,节拍为屡次反复。表演时阵容严谨,表演者各有位置,不能随意变更,整个队伍严谨有序,表演者意兴飞扬,击打动作干净利索,鼓乐荡魂涤魄,给人以强烈的共鸣和精神震撼。多用于节日喜庆活动,是老百姓庆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庆祝丰收的鼓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