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滚灯是历史上移民大迁徙的铭记。明代中后期,当地形成了这样的社会格局雏形:芦阳、永泰、红水等地很多人祖上为兵户,坚城固堡内外,人们从事贩卖、耕织、货运、栈店经营等较为固定的生活,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中泉、寺滩等部分人的先祖跟随明朝肃王镇守西北来陇,辗转至此而安家落户:五佛及沿黄地带人的祖先为明代人口大迁徙时,从山西迁入,在这些地区有先民从山西大柳树迁徙而来的传说;芦阳镇芳草村大多数从兰州条城(今榆中青城)迁徙而来,正路乡多为河州及永登移民。
移民迁徙给景泰带来了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繁荣,也把一些地区的文化传播到了景泰,这种文化的传播都是通过移民的风俗习惯、饮食习惯、生产方式等潜移默化地和景泰当地的习俗结合而形成新的地域文化,这种新的地域特色文化在景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景泰滚灯俗称滚花灯,是景泰传统的民间舞蹈。据史料记载,明长城一线设烽火台传递军情,昼夜分别用狼烟和灯火进行通讯。后来讯号灯火流传到民间,逐渐由手执变为就地滚动,形成了“从古老城墙上走下的舞蹈”——景泰滚灯,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逢重大节日,当地老百姓便组成威武雄壮的滚花灯队伍,只见灯舞如花海、人走如龙腾,声势浩大、气冲霄汉。
景泰滚灯由灯架、花灯及灯芯三部分组成。初期灯架、灯芯托盘及转轴皆为木制,花灯由竹条或柳条编织而成,后来改成箩圈骨架。经多次改进,花灯制作现已发展到第三代,所用骨架又改为高碳钢丝、不锈钢等框架,上糊彩纸,更加操作灵活、结实耐用。花灯状若绣球,由六个大圈、八个中圈及六个小圈构成。先用六个大圈组成正六面体,再在其八个“角”上各扎一个中圈,最后在余下的六个空当中各扎一个小圈,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绣球”:其圈六大六小寓意为圆圆满满;八个中圈喻示吉祥如意。花灯外表为红绿黄三色彩纸,其中灯芯为自制粗芯蜡烛,象征着生活和和美美、红红火火;花灯周围以两条宽竹圈做轨(现已改为钢筋条),便于固定并滚动花灯。表演者手推景泰滚灯,扭曲跃动,或走或奔、或守或攻、或合或离、或进或退:猛如蛟龙出海、势如排山倒海;守如徐风澹月,围如电光石火;分似银瓶乍裂,收如百鸟投林。在方圆百步之间,收发自如,辗转腾挪;闻鼓而动,鸣锣而收。人逐灯走,灯随人舞,舞动间步履如飞、形影交错,犹若五彩斑斓的长龙伸展屈卷,往复盘旋,别有情趣。在夜晚表演时,只见花灯舞动灯花飞彩、倏忽闪耀;花灯映着人影,虚实变幻,隐隐有暗香浮动,流光溢彩、引人入胜。
传统滚灯舞蹈表演前,要诚邀当地两位德高望重、子孙满堂的老人扮演春官爷爷和春官奶奶。一支景泰滚灯队伍由26人组成,其中24人分两排手推特制的景泰滚灯,前方有两人并排前导。在过去,前方两人一个手执拨浪鼓,击鼓发声,队伍以鼓点节奏前行;另一个为“高药师”(意为高明的医生),手捧药葫芦或执八卦灯,以“寸寸步”(小步走)示范、引导步伐。由于表演节奏由慢至快、由简至繁,队伍又拉得很长,使得队伍前后人员的步伐快慢有很大不同,因而有“前面寸寸步,后面狗撵兔”之说。
景泰滚灯的表演,通过让人眼花缭乱的排兵布阵,充分体现了这一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景泰滚灯以其绣球状的构造,“纸包火”的绝活,“排兵布阵”的独特表演形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滚灯表演为“跑阵”,以阵表现各种场景。表演时先“四门探”,然后布四门兜底阵,亦称“龙门阵”,排列阵势,表现强大战斗力。接着布“一字长蛇阵”“迷魂阵”(俗称蒜辫子)、“八卦阵”,穿插往返。最后是包围阵、“二龙戏珠阵”(俗称蛇抱蛋)的战斗高潮:螺旋状行进,越缠越密、越抱越紧,缠绕猬集。在表演最后收兵回营时,两队滚灯相抵于空中结彩门,举灯欢庆。彩灯滚动时如一条五彩斑斓的长龙,扭曲跃动,回头摆尾,往复盘旋,交相辉映,生动表现了古时行军打仗时探营、布阵、对垒、厮杀及得胜回营等场景。这种寓战阵于舞蹈的非遗文化,是边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景泰滚灯既在民族融合、移民迁徙中演变,也在边塞军旅、神社祭祀中发展,更在先民的劳动生产中壮大。景泰非遗折射出当地历史、民族、军事、社会发展的风采,是独具特色的景泰记忆。2017年4月,景泰滚灯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