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最美读书人”作品推送 ——杨映华《无一日放弃阅读》

酷爱阅读,对我来说,也算与生俱来。

小时候,受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一生看书很多、很杂,而且家藏图书颇丰。三年大饥荒,使我不得按时入学,直至1962年才上小学一年级。但在此之前,有父亲指导,我从《百家姓》《三字经》学起,六七岁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好多字,能看懂一般的通俗读物。



家道贫穷,生活困苦,但书籍不可不读。三年困难时期,我年方七八岁,每天饥肠辘辘,为了减少体力消耗,趴在炕上一动不动,两眼瞅着一本小人书(连环画),似乎暂时减轻了饥饿的痛苦。1962年饥荒过后,生活情况大有好转,我和庄间的同龄娃娃终于一起上了小学,不言而喻,心情异常快乐!那时的小学课程,无非就是语文、算术两本书。于是,在学好课本内容之后,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其他课外书籍。白天,接着看完了学校存放的上世纪50年代的刊物《小朋友》和《儿童时代》;晚上,在家里阅读能看懂的古旧书。1965年,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已经通读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千家诗》等名著。更喜欢历史剧本精美的唱词,诸如《二进宫》中徐彦昭的“九月十三韩信丧,天黑地暗下浓霜……”,《出棠邑》中伍员的“我不敢高声哭,暗把泪掉,伍子胥在马上想起先朝……”,《打銮驾》中包拯的“头戴上黑璞头乌云透亮,身穿上过肩莽耀日増光……”。琅琅上口的唱词,石印版书籍漂亮的字体,既念句子又练字,吸引着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阅读多了,知道的历史事件和人文典故也多了,使我更加迷恋于书籍了。



1968年,我进入会宁一中读书。那时的中学课程内容过于简单,我还是有大量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尽管那个时候不怎么重视读书,但我无一日放弃广泛阅读各类书籍的机会。借学校图书室的,借县文化馆的。由于经常借阅图书,一来二去,竟然和文化馆管图书的王文敬老师成了忘年交。同学之间有什么好书,也必借阅,人家催得紧,就连夜突击看完。尽管被煤油灯熏得鼻孔冒烟、两眼干涩,但一本100页左右的书一夜就能读完,第二天便可复述,往往会使同学们吃惊。一次,有同学借给我两部书《红旗谱》和《播火记》,我白天抽空看,晚上趴在被窝里看,真乃是“三更灯火五更鸡”,两个星期竟然看完了。

高中毕业后,我先后去水利工地当民工,在本村小学当民教,去公社广播放大站当广播员,后来又去当民教。期间十数年,尽管生活一直艰苦,但无一日放弃对书籍的阅读。人穷得穿不起一双袜子,但手中只要有一半块钱,就去书店买书,从不吝啬。而且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了下来,每次逛街或外出,书店是我必去的地方。

浩瀚的书籍如大海,有的要浏览,有的须精读,有的必背诵。我不把书籍当做摆设束之高阁,凡摆在我书架上的书刊,均必阅读。我阅读书籍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一本书看完之后,上面圈圈点点,各种符号和眉批注解密密麻麻。

古人有“诗囊”,偶然想到或看到的佳句生怕忘记,立马记下来装进匣子。我阅读书籍必动笔,凡看到自己欣赏的句子或段落、鲜为人知的文学典故必作记录。时至今日,分写事、记人、状物、写景、抒情,分门别类的读书笔记达数十本,且时时翻阅,如同精美的文物一般可爱。



阅读经典名著,犹如纵贯时空,与高人对话,与圣贤交流。既启迪了自己的心灵,又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又提升了自己的文笔。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汉朝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借光;孙敬刻苦好学,因疲劳瞌睡,用绳子系发悬梁;朱买臣打柴不忘读书。战国苏秦深夜苦读,为防止瞌睡用锥子刺股。宋代吕蒙正夜宿寒窑,日讨僧斋,刻苦攻读,终成一代名相。我们芸芸众生,不能和先贤哲人相比,但可以学习他们苦读不辍的治学精神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实现自己平凡的理想。

1984年10月,我参加定西地区组织的民教转正考试,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当试卷发到我手中的时候,我看着一道道试题,犹如一副副司空见惯的面孔,答起题来,胸有成竹,得心应手。考试成绩公布,我为全县中教文科第一名。优异成绩来之于我几十年如一日的苦读,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大半生先后在小学、初中、高中从事教育工作四十余载,一面教学,一面不断学习,从未停止阅读。阅读是苦事,亦是乐事,能使用学到的知识便是幸事。

退休后,我参加编写了《会宁教育志》《会宁县第二中学校史》,又独立完成了《会宁戏剧史话》的写作,并于2023年8月出版发行,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这些都得益于我在有日无闲的工作生活中坚持阅读,因而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文笔水平。

文学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因此,养成阅读的习惯,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既可丰富自己的知识,又可修身养性,还可增加生活的乐趣。


如今,我已年过古稀,仍每日阅读,乐此不疲。拙荆戏曰:“攒老了,不看书能成了吧?”我说:“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她说我买书看书的习惯像“传染病”,现在又传给儿女了。也真是。如今,供职于新闻媒体的儿子和当教师的女儿,他们皆步入中年,家无长物,唯有书籍几柜,闲暇时间或茶余饭后,以阅读为乐事。


作者简介:

杨映华,男,汉族,生于1952年12月,会宁县教育局退休干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