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红色文化融入“新发展” “红色+”绘就全域发展新格局

铭刻着红色记忆,凝结着红色传统。大会师成就了会宁“会师圣地”的崇高荣誉,为会宁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如今,长征精神深深根植于这片热土,会宁县在弘扬红色文化、完善基地功能、红色旅游链条延长等方面掀起了一股红色热潮,推动着旅游业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持续放大“红色+”效应,谱写着新时代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壮丽诗篇。



会宁县致力于传承红军长征精神和红色文化,已形成“一址一馆两园”的红色旅游基地和精品线路格局,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会宁,感受红色文化。

会宁县红军会师旧址管委会讲解员尚亚琦告诉记者,“我们充分发挥了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整合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蕴含的历史内涵、文化内涵、精神内涵以及思想内涵等,在景区建设、队伍建设、主题讲解、红色文化弘扬等方面,不遗余力的开拓创新,进一步提升会宁红色文化底蕴和软实力。同时,我们也推出了以穿红军衣、吃红军粮、唱红军歌、讲红军故事等为主题的传承红色基因大讲堂。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为了延长红色旅游链条,会宁县建设了红军村乡村振兴项目。

甘肃特地农业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昶磊告诉记者,“项目整体设计以红色休闲旅游为方向,以发展观光农业为重点,以乡村田园建设为亮点,按照‘文旅+ 农旅+康养’的思路,采用‘两藤’‘多瓜’的模式,‘两藤’即文化旅游藤和产业增收藤,‘多瓜’是指我们的几个园区,红色主题园、休闲观光园,创业孵化园蔬果采摘园等,这种结构模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互融互动的空间功能布局,聚合了民俗养情、农业养趣、文化养心、健康养老、休闲度假的多种功能,实现了三产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红军村乡村振兴项目通过引进甘肃特地农业产业有限公司,依托3000亩高标准农田,以蔬菜大棚种植为核心,坚持“产业+文旅融合”的模式,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实现村庄风貌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稳步增收、区域生态优化。

会宁县会师镇人大主席魏永刚告诉记者,“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将‘村庄怎么建’‘如何建得好’‘钱从哪里来’‘产业怎么带’等理念贯穿始终。我们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不搞大拆大建,对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农户,改造升级原始院落。广泛吸纳农户参与项目建设和经营,让村民真正成为红军村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最终实现一个项目激活一个区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乡邻,开启区域内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新格局。”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会宁县已经形成“出发在红色驿站,参观在会师园,体验在红军村、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红军路、红军街,瞻仰在大墩梁、慢牛坡,受教育在干部学院”的闭环式精品旅游线路,助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