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疫情散去,一起去靖远体验法泉寺的美景


法泉寺,又名“红山石崖禅寺”,在靖远县城东7.5公里的扬梢沟口。四周环山,沟内有泉水流出。开凿于北魏时期,宋崇宁及明景泰、嘉靖年间不断扩建,逐渐形成洞窟连片,造像丰富,楼阁林立,古木参天的佳景。

现存千佛洞、天王洞、达摩洞等36个洞窟,其中4个洞窟有中心方柱,有重点洞窟20个,从29-33号洞窟考证,最早开凿于北魏(386-534年),历唐、宋、西夏、明、清、民国,以迄近代,几经沧桑,屡建屡毁,复加维修,规模不断宏大。



泉水依崖漩流,寺崖群山环抱,实陇上之明珠,丝绸之要冲,又是靖远八景之首,有“法泉地灵”之称。中国百大名寺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森林园。



法泉寺位于甘肃省靖远县城东南十公里处,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森林公园,位居中国佛教百大名寺第39位,地处黄河之畔、长城之脚、昆仑之尾的古丝绸之路上,石崖怀抱,酷似一把古铜大锁,故名“锁口”。



锁口石窟之所以叫“法泉”其因红山崖下有“龙骨”、“墨池”、“月牙”三泓清泉喷泻,又以陕西大刹法门寺为上院,法泉寺为下院,以“法门”与“清泉”立说,故名法泉寺。亦因寺建红山之下,又称红山法泉寺。据康熙《靖远卫志》载:宋崇宁五年尝钦度牒五百纸至会州大红山法泉寺,遣僧党真巴赴西安,隶下景云而给之,则知法泉寺为上院,而景云寺(宁夏海原境内)为下院。由此可见,法泉寺与陕西法门寺,宁夏景云寺一脉相承,古有“东有法门寺,西有法泉寺”之说。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媲美陇上,溢彩塞北。



始建于北魏,鼎盛唐宋,代有增修。唐初大将尉迟敬德曾修法泉寺,宋代崇宁五年( 1106 )钦赐法泉寺与西安景云寺为上下两院禅寺。后又几经兵燹, 1988 年开始维修增建,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法泉寺风景旅游区总面积 3.86 平方公里。寺院建筑面积 5200 米 ,院内建筑呈南、北两路分布格局,依崖而建,气势宏伟。有山门、门楼、万佛塔、五百罗汉堂、玉皇洞、王母宫、八仙宫、文昌阁、天峰塔、魁星阁等 60 多座石窟殿阁。其间殿阁金碧辉煌,宝塔高入云天,湖水波光粼粼,山幽林静,石冽泉清,被佛家视为修行善地,证道胜境,誉称“法泉地灵”。明代兵部尚书彭泽在此游学,近代张大千、于右任、何裕等文化名人寻访古寺并留下墨宝。20 世纪 60 年代,这里曾珍藏国家一级文物《四库全书》。景区内每年农历 4 月 8 日 举行“浴佛节”盛会。农历 7 月 15 日 举行中元法会。



1995年引水入寺,植树造林,美化景区,绿化面积达5万平方米,2004年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法泉寺总面积3820634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560平方米,石窟面积1329平方米(北魏石窟4座),水域及绿化面积42500平方米。法泉寺共有各种塑像1420尊,历代壁画326幅,大藏经一套,有价文物若干。寺内可游览面积达8万平方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