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改造风帆再起——白银有色集团“三化”改造调查

在白银有色集团西北铅锌冶炼厂熔铸车间厂房内,工作人员动动手指,形似手臂的机械杆就立即忙活起来,不消片刻便交出几摞捆扎好的铅锌成品。这台手脚麻利的“助手”,是该车间不久前投入使用的智能打包机器人系统,它的到来为手动完成捆扎工序的车间添上了“左膀右臂”。

省力的背后是省心。“要‘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大幅度增加设备改造和技改投入,推进‘三化’改造,加快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近年来,白银有色集团按照甘肃省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产品为中心不断拥抱新技术

在西北铅锌冶炼厂熔铸车间,大屏幕上的智能联动机组有序地自动工作着。

“以前,这个工序是纯手工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后不仅提升了效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工作精准度。”西北铅锌冶炼厂熔铸车间副主任杨博文说,针对金属熔铸、平面仓储物流环节完全依靠人工作业的落后状况,企业按照流水线智能化、体系运行标准化、过程管理信息化、生产监控可视化、追溯管理一键化的建设标准,全面启动成品车间智能化升级改造工程。

传统产业插上信息化、智能化翅膀,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白银有色集团铜业公司,铜冶炼智能工厂已建成冶炼炉烟气在线监测、阳极炉氧化还原终点自动判断等系统,生产环节实现数模系统精准控制,彻底解决长期困扰铜冶炼的冰铜、炉渣成分检测滞后问题,工艺操作更加精准化,转炉生产由过去两年的3.4炉次/天提高到现在的4炉次/天,降低中间产品占用1.69亿元,降低运营成本700多万元,生产成本、产品能耗分别下降19%、10%。

白银有色集团信息与自动化管理中心两化融合管理科科长徐应军坦言,2021年,集团在智能工厂、智慧矿山、智慧物流等重点“三化”改造项目建设过程中效果显著,但也暴露出了项目整体筹划能力弱、实施进度慢等问题,对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徐应军说,2022年,白银有色集团将系统谋划,动态完善重大项目库,形成达产达标一批、建成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项目管理模式。

“内外部资源聚集于智能工厂、智慧矿山、智慧物流等重点‘三化’改造项目,全面加快项目建设,控制好项目建设投资,严格落实项目责任制,把握节奏、抢抓工期,切实保障项目节点化有效推进。”

徐应军说,去年年底,集团基于5G+智慧园区的新型融合设施配套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同时,严格对照冶炼智能工厂、智能矿山指南,全年确保已完成立项的《铜冶炼智能工厂》《小铁山矿智慧矿山(一期)建设》《西北铅锌冶炼厂5G+数字化车间建设》等项目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实施见效。

绿色赋能 矿坑奏响“光伏曲”

在白银有色集团深部铜矿废石场100MW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现场,中核汇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刘成虎告诉记者,光伏电站不仅能够解决白银有色集团深部铜矿长期以来遗留的废石场生态环境恢复问题,也能变成企业和政府阳光收益的香饽饽。

“白银深部铜矿100MW光伏发电项目于去年11月开工建设,采用‘光伏发电+矿山治理’的合作模式,采取‘生态保护修复+产业导入’方式,装机容量100兆瓦,可有效修复治理矿山2800亩。”刘成虎说,项目建成投运后,将为白银有色集团提供年1.57亿千瓦时的上网优惠电价,每年可节约标准煤4.7万吨,减排烟尘516吨、二氧化硫1236吨、氮氧化物1062吨、二氧化碳12.679万吨。

当年,烟囱林立、黑烟弥漫,是白银有色集团部分工厂的剪影。作为甘肃省锌产业链主体企业,在西北铅锌冶炼厂,智能化的生产线有序运行,厂区内环境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绿树葱翠,车辆驶过厂区道路也没有扬尘,很难让人联想到,昔日这里曾粉尘四起、黄烟弥漫。

节能、低碳、“绿色制造”,让诸多黑色剪影永远留在企业发黄的相册里。副厂长何华元告诉记者,这得益于企业近年来湿法炼锌渣综合回收及无害化处理项目的建成投运。

何华元介绍,该项目开创了国内富氧侧吹熔池熔炼技术处理湿法炼锌渣全冷料工业化应用的先河,“项目年处理铅银渣14万吨、年产氧化锌烟尘约2.2万吨和余热蒸汽约17.4万吨,回收渣中的铅、锌、银等有价金属,产出的烟气制酸后尾气达标排放,实现铅锌冶炼渣的无害化和冶炼渣资源综合回收利用,可使得含铅锌渣物料梯级利用、变废为宝和清洁生产。”

“今年,企业将持续加大治理资金投入,加快环保项目建设进度,依法合规达标排放,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升企业绿色发展水平。”何华元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