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为民办实事

【回顾“十四五”】五载民生织锦绣 白银区就业就医就学从“有”到“优”

清晨的白银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饭菜香与欢笑声交织成生活的序曲;银馨社区的技能培训教室里,指尖翻飞间孕育着就业希望;义务教育学校的课堂上,朗朗书声承载着成长梦想。“十四五”的五年光阴,如一条奔流的河,载着白银区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就业、医疗、教育的民生赛道上奔涌向前,用实实在在的变化、可感可触的幸福,为这座城市写下了温暖的民生答卷。

就业赋能:从“愁饭碗”到“捧金碗”,技能点亮致富路

“以前在工地打零工,风吹日晒不说,每月收入还不稳定,总怕家里断了生计。现在好了,靠着政府免费培训的面点手艺,在连锁早餐店当师傅,每月能挣4200块,社保也给交着,心里踏实多了!”拿着崭新的面点师职业资格证书,48岁的王秀兰眼角笑出了细纹。她的蜕变,是白银区“技能赋能就业”工程的生动注脚,也是无数劳动者从“无技可依”到“一技傍身”的缩影。

就业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业之基。“十四五”期间,白银区人社局紧扣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与群众就业期盼,打破“培训地点固定、课程内容单一”的传统模式,将技能培训班“搬”到群众“家门口”,让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宝妈等群体“足不出社区就能学技能”。“我们通过前期调研发现,育婴师、中式面点、网络创业这几类技能的市场需求量最大,所以专门针对性开设了这些课程,还邀请行业资深讲师手把手教学。”区就业中心主任王双琴介绍,为了让政策真正“落地开花”,工作人员联合社区网格员开展“敲门行动”,通过微信群推送、发放宣传册、入户讲解等方式,将培训信息精准送到有需求的群众手中。

银馨社区是白银区技能培训的“主战场”之一,社区带领团队在服务保障上“下足功夫”:“考虑到很多宝妈要照顾孩子,我们把培训班分成了上午、下午、晚上三个班次,还在教室旁边设置了‘临时托管角’,让宝妈们能安心学习;针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我们安排志愿者上门接送,确保‘一个都不落下’。”不仅如此,社区还与辖区内多家企业建立“就业对接机制”,培训结束后及时举办专场招聘会,为学员搭建“培训—考证—就业”的全链条服务桥梁。

数据见证成效。“十四五”五年间,白银区累计开展补贴类职业技能培训百余场次,培训人数达3.03万人次,其中,职业技能培训0.78万人、岗位技能培训1.84万人、创业培训0.42万人,全方位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5亿元,扶持230名创业者成功创业,带动600余人就业;建成“零工市场”1个,累计提供就业岗位9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6000余人次。从“愁饭碗”到“捧金碗”,从“靠体力”到“凭技能”,白银区用技能培训为劳动者插上了就业的“翅膀”,让更多家庭迎来了“好日子”。

医疗升级:从“跑市区”到“家门口”,健康守护更暖心

“以前我这高血压得每月往市区的大医院跑,排队挂号、等医生问诊,来回得大半天,折腾得够呛。现在好了,社区门诊就有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专家坐诊,开的药和大医院一样,还能直接刷医保,太方便了!”稀土新村社区72岁的张大爷拿着刚开好的降压药,向社区医生连连道谢。这一让老人赞不绝口的变化,源于白银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深度建设,也是该区破解“看病难、看病远”问题的生动实践。

医疗是民生之需,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直接关乎群众的幸福感。2021年,白银区被列为全国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地区,以此为契机,该区整合市第二人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医疗资源,组建了“1个医疗集团+7个区域医疗中心”的服务体系,通过“专家下沉、资源下沉、技术下沉”,让优质医疗资源“沉”到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的诊疗服务。

“我们建立了规范的双向转诊流程,社区门诊解决不了的疑难病症,能通过‘绿色通道’快速转到市第二人民医院;大医院治疗稳定后的患者,也能转回社区门诊进行后续康复,既减轻了大医院的诊疗压力,也为群众节省了时间和费用。”区卫健局副局长胡淑悦介绍,为了让基层医疗服务“强起来”,市第二人民医院定期选派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骨科等科室的骨干医师,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带教,还免费为基层医生提供进修培训机会,五年间累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1200余人次,显著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白银区织密健康保障网的另一重要举措。白银区组建了102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每个团队由“三甲医院专家+社区医生+健康管理师”组成,为居民提供“签约—建档—诊疗—随访”的全周期健康服务。“我们针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制定了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比如为高血压患者每月上门测血压、调整用药,为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血糖、指导饮食,让健康管理‘精准到人’。”公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王莉说。

截至“十四五”末,白银区家庭医生签约人数达20.02万人,签约率61%,其中重点人群签约率85%;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78%。此外,白银区还推出“云药房+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慢性病患者通过家庭医生线上开方,药品由药房直接配送到家,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用药送到家门”。

教育提质: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公平阳光照校园

“我和爱人来白银打工8年了,以前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上学问题,怕因为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只能去偏远的民办学校。现在好了,孩子不仅能在家门口的公办学校上学,学校的师资和环境都特别好,我们打工也更安心了。”随迁子女家长李建军的话,道出了许多外来务工家庭的心声。“十四五”期间,白银区始终把“教育公平”放在首位,着力破解“择校热”“入学难”等问题,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在城区,白银区以“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为重点,大力推进中小学新建、改扩建工程。走进市第十中学分校白银区培文中学,崭新的教学楼、标准化的实验室、宽敞的运动场映入眼帘,教室里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校园内绿植葱郁、环境优美。“新学校在‘改变习惯 全面发展 成就最好的自己’办学理念指导下,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稳步扩大学校办学优势,突出特色建设,在教师素质、教学质量、学生素养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力争得到学生认可、让家长满意”学校校长韩兴瑞介绍。

“十四五”期间,白银区累计投入教育经费6.32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7所,新增公办学位13620个;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所有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校园网络全覆盖;在14所学校实施“一体化”办学,将薄弱学校作为优质学校的分校,从机制上支持分校发展,打破校际壁垒,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让城区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上名校”。

在乡村,白银区聚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强弱校牵手”行动,将城区优质学校与一所或多所薄弱学校及教学点“结对”发展,通过管理理念上的渗透、资源帮扶帮助、经费设备支持等措施,强校履行“牵手责任”,将相对富余的人财物主动调配到弱校,促进了师资、设备、经费在学校间的合理分配,进一步解决薄弱校在发展中存在的师资薄弱、经费缺乏、管理疲软等一系列长期存在的“短板”问题,增强学校发展后劲。“我们每个学期都会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同时组织乡村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还通过‘双师课堂’,让乡村孩子能同步听城区名校的优质课程。”区教育局副局长杜向宏说。此外,全力改善乡村学校食堂条件,确保农村孩子吃得健康、学得安心。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白银区培育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区职业教育推进职普融通办学模式,以市职专为中心,联合现有普通高中进行合作办学。打造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开设低空经济相关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按‘3+2’中高职贯通、职教高考两个方向进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还可选择参加音乐、美术等艺术高考。”杜向宏介绍,市职专招生规模逐步扩大、课程实施不断规范、高考成绩逐年提升,进一步畅通了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初步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白银区还全面清理随迁子女入学证明材料壁垒,实行“线上申请、线下核验、一站式办理”,随迁子女入学率达100%;建立“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五年间累计发放助学金、奖学金3349万元,资助学生6.2万人次,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城区优”到“城乡均”,白银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教育公平”的承诺,让教育的阳光照亮了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

从就业培训教室里的专注身影,到社区医院里的耐心问诊;从校园课堂上的琅琅书声,到养老中心里的欢声笑语;从街头巷尾新增的停车位,到老旧小区改造后的整洁环境……“十四五”期间,白银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800余件,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五载耕耘,硕果盈枝;民生答卷,温暖厚重。站在新的时间节点回望,白银区用五年时间筑牢了民生保障的“压舱石”,绘就了就业更充分、医疗更便捷、教育更优质、养老更安心的民生新图景。未来,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将继续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之盼为盼,在民生改善的道路上笃定前行,让更多美好愿景变为现实,让百姓的生活如阳光般温暖明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