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62040001391176XK/2022-00006 | 生成日期: | 2022-03-12 |
文 号: | 市政办发[2022]33号 | 关键字: | 建设,工程,水利,水资源,生态 |
所属机构: | 市政府办公室 | 发布机构: | 白银市人民政府 |
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白银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 ||||||||||||||||||||||||||||||||||||||||||||||||||||||||||||||||||||||||||||||||||||||||||||||||||||||||||||||||||||||||||||||||||||||||||||||||||
信息来源: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3-12 14:57
浏览次数:
|
||||||||||||||||||||||||||||||||||||||||||||||||||||||||||||||||||||||||||||||||||||||||||||||||||||||||||||||||||||||||||||||||||||||||||||||||||
|
||||||||||||||||||||||||||||||||||||||||||||||||||||||||||||||||||||||||||||||||||||||||||||||||||||||||||||||||||||||||||||||||||||||||||||||||||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企事业单位,中央、省在银各单位: 现将《白银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做好贯彻落实。 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目 录 前 言 《白银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全市水利发展和改革、确定水利重大工程布局和建设安排的基本依据,《规划》围绕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重大措施,紧扣全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从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工程、防洪提升工程、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程、水利信息化、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未来五年全市水利发展总体思路、目标任务、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规划》的实施,对于实施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进一步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市水利可持续发展,支撑和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水利发展成就及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十三五”水利发展改革主要成就 “十三五”以来,白银水利系统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持续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建成了一批灌区改造、防汛抗旱、农村饮水、节水灌溉、水系连通等民生水利工程,实施了一批水土保持及水生态治理项目,出台了一系列治水兴水的新举措,进一步补齐工程短板,强化行业监管,提升水利支撑保障能力,为全市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水利基础保障。“十二五”时期完成水利投资31.92亿元,到“十三五”末,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新修梯田33.84万亩,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1181平方公里,建成集中供水工程65处,解决了12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了黄河干流甘肃段防洪治理工程和引洮一期会宁北部供水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任务,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景泰县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和引洮二期配套会宁县城乡供水工程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落实各类水利投资51亿元,较“十二五”时期的31.92亿元增长62%,“十三五”水利规划目标全面完成。 (一)水利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坚持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底线任务,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重点托底饮水安全有保障冲刺清零行动,制定了《“1+18”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和《白银市“三提速三落实”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方案》,印发了《白银市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规范化指导意见》,基本建成以集中供水工程为主、水窖等分散供水工程为辅的农村人饮供水网络系统。全市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65处,完成投资11.44亿元,28处农村饮水工程供水管网与城市供水并网,18处万人以上供水工程完成水源地划定,36处千人工程中有23处完成了水源保护区划定,受自然条件、经济成本制约,工程管网难以覆盖的4083户农户安装了水窖水净化设备,全市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达98%,自来水普及率达89%;建成县级区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监测中心5个(具备40项指标检测能力),建成规模集中供水工程水厂水质检验室27个(具备9项常规检测能力)。全市集中供水工程收费处数达到了96%以上,水费收缴率达到了90%以上。 (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我市列入国务院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黄河甘肃段防洪工程白银段项目于2015年10月开工建设,2018年底完成全部建设任务,新建护岸101.51公里,新建堤防15.76公里,完成投资9.55亿元;白银市建市以来单项投资最大的水利项目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批复概算投资41.76亿元,2019年7月全面开工建设,17座泵站开工建设16座,25座隧洞全面掘进施工,累计完成投资11.08亿元;引洮一期会宁北部供水工程是全省重点水利工程,是会宁县水利建设史上覆盖面积最广、受益范围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批复概算总投资87556万元,年供水规模2305.6万立方米,工程受益区为会宁北部的11个乡镇,可解决2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已完成全部工程建设任务,并通水运行;引洮二期配套会宁县城乡供水工程总投资9亿元,计划新建4座水厂,调蓄水池5座,新建输配水管道152公里,受益区为会宁县东南部的会师、太平店、大沟等17个乡镇,解决33.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目前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3.8亿元;景泰县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批复总投资5.72亿元,分前后两段建设,前半段为维修改造,后半段为新建工程,目前后半段已完成38.6公里管道工程和122万立方米调蓄水池建设,2021年5月进行了管道试压通水,前半段1#、2#、3#隧洞已开挖,开挖长度65米,其它隧洞正进场准备开工建设,完成投资3.8亿元;会宁县祖厉河城区段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将城区防洪与生态治理相结合,治理河长4.4公里,完成投资2.62亿元;白银区金沟河(郊野段)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河道整治工程,总投资1.55亿元,综合治理河长22.1公里,新建生态护岸2.3公里,治理河道1.5公里,完成投资7800万元。“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供水能力约2.0亿立方米。 (三)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落实,着力解决了灌区设施老化,用水效率低下等问题。由省政府批复了《白银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及时制定了《白银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制度考核办法》《白银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明确了各灌区初始灌溉定额,全面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建立了有利于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差别水价体制机制,促进了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和高效用水。靖远县、白银区、平川区、景泰县完成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通过省级验收,白银区、靖远县、平川区通过黄委复审。2016~2020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由179.7万亩增加至185.9万亩,用水总量减少至9.26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下降197.42立方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63提高至0.591。 (四)民生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实施了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一般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农水一般重点县、中央水利投资维修养护、中央水利投资土地出让金、高效节灌等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水利工程。争取实施了23万亩高效节水项目,对5处大型泵站72座泵站进行了更新改造,完成了5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积极在各县区推进小农水重点县、水价改革,五小水利、中央维修养护和中央土地出让金等项目建设,使全市的灌区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水资源集约利用进一步提升。 (五)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安排实施了水旱灾害防治项目97项,完成总投资29811万元。一是抗旱应急水源工程7项,完成投资3190万元;二是中小河流治理项目7项,治理11条河道总河长127.59公里,新建堤防及护岸92.33公里,完成总投资18708万元;三是5个县区系统巩固提升工程24项,完成总投资903万元;四是治理重点山洪沟道3条,治理河长13公里,新建护岸11.4公里,完成投资2190万元;五是实施抗旱防汛应急度汛项目56项,完成投资4820万元。加快实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成市县监测预警平台和视频会商系统6套,强化山洪预警“户户知”工程维护和运行管理工作,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高。 (六)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根据白银市水土流失规律提出“南保水土、中建绿洲、北御风沙”的治理思路,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以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为依托,结合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和封山育林育草等综合措施,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全面履行水土保持职责,着力提升管理能力与水平,真正做到基础扎实、监管有力、治理有效,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81.4平方公里,占计划的199.3%,其中完成基本农田22.615千公顷,占计划20千公顷的113.07%,水土保持林34.13千公顷,荒坡种草10.853千公顷,封山育林2.167千公顷,封坡育草11.423千公顷,其他27.33千公顷,“十三五”末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2.52%。白银市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白银市平川浅层中型一般超采区地下水水位下降速率仍超0.50米每年。根据全省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成效评估初步调查,该超采区地下水开采除一小部分为农业灌溉用水外,主要是煤矿开采所致,治理难度大。 (七)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按照省政府《甘肃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6年8月),我市积极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不断创新水利建管体制,国家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工作全部完成,逐步实现小型水利工程建管一体化。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积极扩大水利系统投融资渠道。2020年累计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58亿元、抗疫特别国债0.46亿元。采用EPC(设计、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的引洮二期城乡供水配套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八)依法治水管水得到明显加强。自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以来,在全面摸清全市河湖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为主体的河长制湖长制组织体系;全市各级河湖长累计巡河3640余人次,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各县区累计排查梳理河湖“四乱”问题327个,市级督查发现河湖“四乱”问题24个,全部整改完成;共清退非法围垦河湖、占用水域滩地602亩,补植树木190亩,清理生活、建筑垃圾10.73万立方米,打捞沟、河、渠等水面漂浮物3125立方米,清理水库水面漂浮物4448立方米,疏浚河道132.42公里,清理砂场弃料38.1万立方米,平整砂坑等恢复河道原貌1939.5亩,清理非法采砂船5艘、拆除乱建码头3个。 (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启动实施。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议上的讲话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发挥水利专责组牵头作用,按照省水利厅“1+6+6+4+1”总体规划思路,增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责任感、使命感,担负起推动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大政治责任,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与我市实际情况、重点任务紧密结合,做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白银市委办公室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白银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白办字〔2019〕136号)精神,启动编制《白银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利规划》,并已完成初稿编制工作。 专栏 1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总体来看,在“十三五”时期,我市水利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民生水利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整体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依法治水管水能力得到明显加强。到“十三五”末,基本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第二节 面临的新形势 “十四五”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更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强化水资源管理,全面提升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着力解决好水利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加快推进水利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幸福美好新白银,全市水利发展面临新要求、新挑战、新机遇。 一是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全市水利发展提出新要求。“十四五”期间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要求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高标准保障城乡生活和重点经济区供水安全,破解水资源短缺对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需求的制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我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要求切实担负生态保护重任,处理好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新格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极端水旱事件增多,加之人口增加、经济增长,要求建立健全水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提高防范化解水安全风险能力,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 二是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全市水利发展面临新挑战。我市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发等老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已经从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逐步演变为制约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瓶颈问题。“十四五”期间,景泰县永泰川规划的3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需增加水资源量3000多万立方米,按照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现有控制面积和供水能力,远远满足不了灌溉用水需求,虽然谋划了引大入秦景泰供水项目(输水渠工程并行段)等工程,争取引大水资源调剂,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工程性缺水的问题,但水资源量短缺的问题还未能彻底解决。引洮二期农业灌溉配套、甘肃中部工程田间配套等资金筹措困难,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水利融资能力不强,水利建设面临着巨大的筹资压力。行业监管能力有待加强,现代化监测设施配置不足,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智慧水利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三是利好政策相互叠加,全市水利发展面临新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也随之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中央将黄河治理保护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为甘肃省黄河治理保护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黄河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我市水利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国务院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重点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水利投资在“六稳”“六保”中的重要作用。中央提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坚定了水利改革发展信心。国家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开放协同并进强化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兰西城市群建设机遇,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重大水利工程为抓手,实施黄河干流水环境安全,共同推进水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明确提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涉水任务,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水利仍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领域。当前水利发展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水利行业提出了“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新时代治水主要矛盾以及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的提出,指明了今后水利工作重心和重点任务,是解决新时代治水主要矛盾的突破口,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第二章 “十四五”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 第一节 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以及“兰西城市群建设”战略方针,积极践行“三新一高”理念的做法与实践。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把水安全风险防控作为守护底线,把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上限,把水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控制红线,通过抓续建、抓配套、抓更新、抓改造,打通最后一个公里,用好现有水资源,实现涵养水、抓节水、优配水、保供水、防洪水“五水共抓”;着力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供水网络体系、提升防洪保安能力、加强水生态保护与治理、提升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五大体系”。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一区三大”发展格局、“两区四基地”产业布局、“一圈一带三线多级”动力格局等总体要求,做好“河的治理、水的涵养、绿的底色”三篇文章,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采取“围追堵截蓄”的方式,因地制宜提出全市各县区不同的水网体系建设和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提高区域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利用成效,建设黄河上游“黄河水乡”,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防洪保安全、宜居水环境的需求,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白银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第二节 水利发展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保障民生。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供水、防洪、水生态等问题,作为全市水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水利工程短板,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节约用水、高效利用。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贯彻“深度节水、极限节水”,将节水作为解决全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保护优先、系统治理。落实“源头责任”、强化“上游担当”,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为有机整体,强化流域综合治理,促进生态保护修复。合理控制水资源开发程度,优化水资源调度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均衡。 预防为主、风险管控。科学研判重大水安全风险,开展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强化底线思维,完善体制机制,制定方案预案, 从注重事后处置向风险防控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安全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应对综合减灾转变。 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把改革创新作为促进全市水利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水权、水价、水利管理和水利投融资改革,着力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健全完善水法治体系,依法加强水资源水环境管控和河湖监督管理,全面提升行业监管能力、法治化水平,努力构建现代水治理体系。 第三节 水利发展规划目标 到2025年,初步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供水网络体系、防洪保安能力、水生态保护与治理、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五大体系。节水行动取得重大进展,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全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快形成,防汛抗旱补短板工程抓紧实施,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行业监管能力明显提升,重点领域水利改革取得突破。 到2035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多源互济、互联互通、统筹调配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基本形成。应对有序、保障有力、风险可控的防洪减灾格局基本形成。山川秀美、河湖健康、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格局基本形成。行业监管能力不断提升,水利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一)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十四五”末,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1.61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6.24%、10.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90提高至0.615,节水型社会基本建成。 (二)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全市新增供水能力2.5亿立方米,引洮二期骨干工程及城乡供水、农业灌溉配套工程相继建成,引大入武、引大入景等扩容改造项目逐步实施,甘肃中部生态移民开发供水工程发挥效益,一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到户,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9%。完成靖会灌区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靖远县中堡、刘川,平川区陡城,白银区四龙等4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 (三)防汛抗旱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基本完善,黄河干流、主要支流重点河段达到设防标准,1-5级江河堤防达标率达到88%,重点中小河流、山洪沟道治理加快推进,抗洪能力进一步提升,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水生态治理与修复明显加快。黄河、祖厉河生态流量基本保障,全市生态水网体系建设有序推进,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700平方公里,提高水土保持率。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 (五)水利行业监管能力显著增强。水资源利用、水土保持治理、河湖管护、水利工程监管体系逐步完善,进一步主要用水户监管率和重要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依法治水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水利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六)水利改革持续深化。及时更新水行政文件,适应“放管服”深化改革要求。持续深化水权水价、工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水利投融资创新改革,不断激活水利建设市场。进一步深化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提升行政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水利科研能力和水平。 专栏 2 “十四五”水利发展主要指标
注:1.规划指标带[]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5年累计数; 2.用水总量包括经济社会用水总量和河道内生态补水量; 3.万元GDP用水量降幅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幅,采用可比价计算; 4.土保持率是指区城内水土保持状况良好的面积占区城国土面积的比例。 第四节 水利发展总体布局 立足全市流域实际和水资源空间配置,以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配水通道为“纲”,超前构建全市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以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供水渠道为“目”,加强引洮水、引大水等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与黄河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互联互通,提升水资源调配保障能力;以控制性调蓄工程为“结”,加快推进列入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和“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提升水资源调蓄能力,着力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全市生态水网,全面增强我市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 黄河流域白银市包括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及会宁县等三县两区,以“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中建黄河绿洲”的治理思路形成“两屏一带”的治理保护格局。 ——北部干旱荒漠风沙源区。以北部防风固沙林带建设及生态保护修复为重点,通过强化生态功能管控,利用景电、引大等重点水源工程,保护和修复灌区生态系统,为白银市黄河流域提供北部生态屏障。发展旅游等特色生态产业,改善区域生活生产条件。 ——中部沿黄产业区。以节水增效和水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加大重点行业节水力度,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利用好引大、景电等重点水源工程及大峡、乌金峡等水库工程,保障区域供水安全,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通过对黄河干流水域空间管控,沿黄城区段和乡村生态综合治理,结合产业转型、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和部署,实施沿黄产业区产业转型提升,打造黄河干支流生态廊道和沿黄绿洲,推动重点城区高质量发展。 ——南部黄土丘陵区。以治理水土流失、提高供水保障、改善水环境质量、促进生态修复为重点,以祖厉河流域为典型,通过实施黄土高原水土综合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利用好提黄、引洮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解决区域城乡生活及工业基本用水问题。 第三章 “十四五”水利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 持续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一)细化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先进的节水标准体系为导向,突出重点区域、加强重点环节、落实重点任务,促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不断提高用水效率效益。在沿黄水资源承载负荷较高地区,大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将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强化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逐步推行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实施取水许可动态管理,盘活取水指标存量,促进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对年取水量大于50万吨的用水户全部纳入在线监控。到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1.61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6.24%、10.3%,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15,进一步提高主要用水户监管率和重要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 (二)加快推动节水重点领域和行业节水。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实施靖会、兴电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开展靖远县刘川、中堡,平川区陡城和白银区四龙等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节水改造灌溉面积200万亩。以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为基础,改造一批、发展一批、提升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进城镇节水降损。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完善农村集中供水和节水配套设施建设,有效降低城乡供水管网漏损率。全面推广生活节水型设施,开展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节水技术改造,创建一批节水载体。到2025年对全市5个县区完成节水型社会建设。城市绿化、生态景观等优先使用非常规水,逐年提高非常规水利用比例。 (三)健全完善节水激励机制。完善节水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提水区农业水价改革,加快完善工业、生活、服务业用水阶梯水价制度,以水价机制倒逼节水、靠价格杠杆促进节水。建立节水奖惩机制,对主要任务指标完成情况较好的县区、部门、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强化节水后进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加强节水监督管理,全面开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从严审批新增取水许可申请,从严叫停节水未达标项目,推行水效标识、节水认证、合同节水管理,从源头把好节水关。完善监督考核工作机制,将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强化部门协作,严格节水责任追究。 专栏 3 深度节水、极限节水重点任务 第二节 加快完善全市供水网络格局 按照“拓大网、联小网、强骨干、成系统”的建设思路,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快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城市供水保障体系,推进农村饮水“四化建设”,构建水源保障、应急有备、环境宜居的全域供水网络格局。 (一)完善供水网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引调水工程建设。建成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景泰县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引洮供水二期配套会宁县城乡供水工程、会宁县乡村振兴李家塬供水工程等;加快推进引洮二期会宁县农业灌溉配套工程、甘肃中部工程农业灌溉田间配套工程、景泰县芦阳灌溉引水骨干工程、景泰县引大入中供水工程扩容改造项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引大入秦延伸增效景泰生态供水工程、白银区北城区生态治理供水工程、白银区水川镇取水口整合改造工程等区域内引调水工程建设,落实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统筹考虑市情、水情和当前水利发展形势,按照“抓续建、抓配套、抓更新、抓改造,打通最后一公里,用好现有水资源”(四抓一打通)的思路,全面提升全市水安全保障,促进水利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实施会宁县甘沟驿水库工程、靖远县宝泉水库工程、白银区石门坎水库、平川区西格拉滩水库、景泰县寺滩水库工程等17座重点水库工程建设。形成以重点水源为骨干,中小型工程为补充的城市水网、农村水网,完善水源保障体系。 (二)提升城市供水保障能力。以“水源稳定、水质良好、保障有力、应急有备”为目标,推进县城稳定可靠水源建设,“十四五”期间通过甘肃中部、景泰永泰川、会宁县引洮二期城乡配套供水、白银区北城区生态治理供水等重点水源工程,同时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工程,通过完善调蓄、拓网提质,加快县城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完善城市供水应急调度体系。 (三)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实施农村人饮工程提档升级。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扩大一批规模化工程,规范提升一批小型工程,更新改造一批老旧工程,优化全市农村供水格局,推进农村饮水“四化建设”,在有重大水源工程覆盖的区域,加强调蓄工程建设和管网设施改造,提升供水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农村饮水水质保障能力。实施农村水厂升级改造,完善配套水质净化设施,提升水处理工艺水平,提高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及水源地保护,持续推进千人以上工程水源地“划、立、治”工作,依法清理水源保护区违法建筑、排污口等污染源,实施水源地安全警示、隔离防护、水质自动监控设施建设,严格水源保护区周边区域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有条件的水源地实施封闭管理。加大全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隐患排查、供水设施安全巡查和卫生监督检查力度。提升供水工程运行管护能力。加强取用水计量,推进农村供水“一户一表”建设和改造,因地制宜推行万人工程水量水质等指标、供水关键部位和主要供水设施设备的自动化监控系统建设,提升运行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水平。以县为单元,推进建立县级农村供水工程专业管理机构,以政府监管和市场服务相结合,探索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管理运营模式,建立农村供水工程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 专栏 4全市供水网络体系建设重点任务 第三节 谋划实施防洪提升工程 牢固树立“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按照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思路,消除防洪安全隐患、补齐工程短板、补强薄弱环节,提高洪水预报预警水平、加强群测群防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升重点地区和高风险地区防洪保障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减轻洪水灾害损失。 (一)优化防洪空间布局。开展全市重要河流河段、城市的防洪标准和防洪能力复核,根据人口、耕地、经济规模等,统筹上下游和左右岸,有序开展城市河段防洪标准“提标”工作。实施黄河流域主要干支流治理,逐步完善以防洪水库、河道堤防、山洪防治为重点的点、线、面相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以河湖“清四乱”为抓手,集中整治非法侵占河道、影响行洪等问题,严格建设项目洪水影响评价,严把涉河建设项目方案审查,确保防洪安全和行洪通畅。 (二)提升防洪减灾能力。启动黄河干流白银段防洪治理二期工程、祖厉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建设白银区强湾沟、金沟,平川区红土梁、黑水砂河,景泰县红鼻梁,靖远县冰道沟等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治理,开展以河流水系为单元的全河防洪治理。完善提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优化自动监测站网布局,升级改造监测站点,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提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开展全市重点山洪沟道治理。“十四五”期间按照确有所需、补齐短板、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原则,共规划34条中小河流治理,102项山洪沟道治理项目,7项预报预警体系及防洪能力建设项目。 第四节 深入推进水生态保护及水土流失治理 以“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为主线,牢固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水在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进水生态空间的保护与修复。 (一)加强水生态空间管控。科学划定水域岸线管理范围,全面完成市级河流祖厉河管理范围划定和134条县、乡级河流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建立空间台账,设立界桩标示,全面完成全市13条重点河流水域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工作任务。各级河湖长对本行政区域内河湖管理和保护负总责,各河段河长是相应河湖管理保护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牵头组织对非法采砂等突出问题进行清理整治。落实河湖长的河湖管理保护责任,将采砂管理成效纳入河长制湖长制考核体系。加强对“采、运、销”三个关键环节和“采砂业主、采砂船舶和机具、堆砂场”三个关键要素的监管。 (二)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根据保障农村水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农村发展、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等要求,统筹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竣、岸坡整治等多项水利措施,以河流水系为脉络,以村庄为节点,选择沿河村庄人口较多、河道淤积堵塞严重、水生态问题突出的河流,建设“水美乡村”。“十四五”期间规划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会宁县和景泰县规划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 (三)加强水生态治理与修复。通过采取水源涵养与保护、严格水量管控和调度、生态补水等措施,开展祖厉河等生态脆弱河流的治理与修复。“十四五”期实施会宁县祖厉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四期北湖湿地工程、祖厉河城区段综合治理三期工程、祖厉河源头(含中川河)至会宁段治理工程以及会宁县关川河治理工程等。严格地下水开采总量、开采强度控制,通过高效节水和退减灌溉面积、调整种植结构、水源置换工程建设等措施,进一步压减地下水取水量。加强地下水涵养与储备,对具备置换条件的地下水水源,通过地表水置换,适度退减地下水。 (四)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工作方针,以维护和增强水土保持功能为原则,全面实施预防保护,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继续实施黄河干流白银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大水土保持项目、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自然修复,加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创新推进淤地坝“四变”和以奖代补“两项改革”,围绕祖厉河等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实施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建立以沟道淤地坝、旱作梯田和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提高水土流失监测预报、水土保持建设管理能力。 专栏 6 水生态保护与水土流失治理重点项目 第五节 合理谋划全市生态水网体系 综合考虑全市各县区区域性水资源特点、水环境的现状和水工程布局,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水网体系建设和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提高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利用成效,建设黄河上游“黄河水乡”,努力实现“宜居水环境、健康水生态、优质水资源”的水网体系建设目标。 依托现有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布设白银区北城区生态供水等水库工程和塘坝工程、拦水坝工程,区域内连通西大沟、金沟、东大沟、黄水沟、响泉砂河等沟道、现状及新建水库、塘坝等,加大祖厉河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开展祖厉河支流重点小流域治理工作,优化配置水资源,多源并济,互连互通,形成“纵向成列、横向成排”的生态水网体系,在改善局部生态环境的同时,为高效农业灌溉提供水源保障,提升县区城市品质内涵,让每一个县城都各美其美、幸福宜居。 第六节 着力构建现代水监管体系 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以健全水治理法制体制为基础,以完善水治理机制为重点,以推进智慧水利建设为手段,全面加强对水资源、江河湖泊、水土保持、水旱灾害防御、水利工程、依法治水等监管,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创新引领、法治保障的现代水治理体系。 (一)全面加强水法治建设。配合国家开展黄河保护治理立法工作。研究水生态补偿、节约用水激励、河湖管护等相关政策,加强依法行政和综合执法,依法依规查处和打击各类涉水违法行为。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强化水务与检察、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林草等部门的联动执法。加强水利法治宣传,为依法治水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提升行业监管水平。强化水资源监管。实施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现代化提档升级,完善河流湖泊监测站网,实现重要控制断面、重要取水工程的在线监测,推动与其他涉水单位的协作配合,数据共享。加快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力争水量、水质及地下水动态监测站点覆盖所有市县监测断面、城乡饮用水水源地、规模以上取水户和大型灌区,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强化河湖监管。统筹河湖水资源管理、水域岸线管理,加强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相互衔接,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提高水行政执法能力,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加大河湖日常巡查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强河湖在线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针对河道非法采砂、河道内违规倾倒垃圾、入河排污口和河流交汇处等河道监控重点区域,实行24小时无死角监控,提升河湖监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强化水利工程监管。严格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逐步推行水利工程电子招投标制度,严格市场监管和市场准入,完善水利建设市场信誉等级体系。加强工程投资、质量管理、移民安置、工程验收各环节全过程监管。推进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监管,完善全市水利工程安全监管平台,提升工程运行实时监测水平。强化水土保持监管。加强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严格和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持续深入开展黄河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整治行动,加大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执法力度,落实在建项目全覆盖跟踪检查,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强水土保持行业监管,对各县、区水务局开展履职情况督查,强化重点工程监管,强化淤地坝安全监管,强化“三个责任人”责任落实,加强工程日常运用和安全度汛管理。强化水安全风险监管。建立水安全风险应对协调机制,强化应急预案体系,加强风险源防控,建立水安全风险识别和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城乡供水工程应对特大干旱、突发污染事件等应急保障预案。落实防汛抗旱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防汛抗旱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建立重大自然灾害引发水安全事件应对机制。 (三)启动智慧水利建设。完善监测设施网络体系。“十四五”期间加强配合省水利厅进行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在现有水文监测站网基础上进行优化调整。继续加强水土保持监测设施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建成水土保持监测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建设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监测网,对水库、引调水工程、重要堤防、规模以上泵站、大中型灌区等进行全面监测。启动河湖立体监管网络建设,建立河道双向视频在线监控系统建设,控制系统终端建设,固定翼无人机系统,小型四旋翼无人机系统。加快“互联网+现代水利”的智慧水网建设。按照“一张网、一中心、一平台、一大脑”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要求,以“资源调度控制可靠、安全防护及时可控、工程运管精细高效、信息服务便捷流畅”为目标,逐步实现互联网、云计算、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与灌区管理业务的深度融合,构建“感知广泛、处理高效、协同智能、安全可靠”的智慧水网。 专栏 7 强化水利监管主要任务 第七节 不断深化水利发展改革 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推动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水利改革发展瓶颈。 (一)深化水利“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水利“放管服”改革工作,确保放到位、管得住、服务好。积极转变服务观念,依托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推进水利政务事项“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对接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系统和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等工作,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继续推进“减证便民”工作,优化水利营商环境。 (二)深入推进水权改革。开展全市水权改革,逐步建立“规则清晰、流转顺畅、监管有力”的全市水权水市场交易平台。鼓励水权流转,以流域为界建立水权交易市场,用水权流转促进用水效率和效益提升。进一步强化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和县(区)水量分配,加强和规范取水许可。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水利工程,支持优先获得新增水资源使用权,在保障农业用水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工农用水水权转换机制。 (三)着力推进水价改革。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成供水成本测算,建立和完善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逐步建立合理的符合各灌区实际的水价形成机制,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节约转让,超定额累计加价制度,2022年全面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完善城乡水价形成机制,对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水价,对非居民用水户实行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和累进征收水资源税制度。对高耗水特种行业从高确定水价和水资源税税额标准,倒逼用水主体主动节水。 (四)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行水利工程代建制、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模式,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鼓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项目“自建、自管、自运营”。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养分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专业队伍承担工程养护和河湖管护。全面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探索水利工程新型移民安置方式,健全移民安置监督管理机制。 (五)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水利的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等政策。充分发挥水利投融资平台作用,鼓励探索水利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加大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规模化推进现代农业节水灌溉。深入推进水务一体化建设,不断激活水利建设市场。 专栏 8 水利改革重点建设任务 第四章 环境影响评价 要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依法加强相关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工作,强化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全过程监管,最大程度避免规划实施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是坚持节约和绿色发展。加强流域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减少水资源的过度消耗,逐步退还挤占的河道内生态用水和超采的地下水。水资源配置要保障河流的基本生态环境用水要求,水资源开发要高度重视对河流生态环境和地下水系统的保护,水资源利用要按照“深度节水、极限节水”要求,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二是遵守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认真落实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措施,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落实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加强对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监管。避免中小河流治理中束窄河道、减小行洪断面以及河流渠道化倾向,提倡生态型河道治理措施。依法加强相关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三是妥善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切实做好工程征地补偿、移民搬迁安置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确保被征地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保障其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四是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和管理。加强规划实施的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环境风险问题,制定风险应急管理措施。加强规划实施后可能影响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和重要目标的监测,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五是优化工程设计减缓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优化工程设计, 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减缓和控制水利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考核评估。加强“十四五”规划工作组织领导,统筹推进规划工作。进一步分解水利发展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实责任主体。县区水务部门要结合实际,组织编制好本区域水利发展规划或规划实施方案。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目标考核制度,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评估机制。 二是积极统筹谋划,深化前期工作。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统筹谋划水利项目,加强对规划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建设过程中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和阶段性重点任务的推进,建立水利发展项目储备机制。围绕规划提出的重大工程,积极对接国家部委和流域机构,争取利用水利发展“政策叠加”机遇期,保障前期工作质量和进度。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各级财政对水利工程建设投资的主渠道引导作用,积极争取中央水利建设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拓展水利投资渠道。优化水利建设投资结构,在优先保障重大水利工程投资的基础上,加大国家节水行动、重点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等领域的投资力度。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公众参与。加大水情宣传教育力度,持久开展水法治宣传,不断提高全民水忧患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各地要加强规划的宣传,定期利用多种公共媒介公布规划实施情况,提高公众参与度,鼓励全社会监督水利工作,形成治水兴水的合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