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620400013911479M/2024-167810 | 生成日期: | 2023-08-30 |
文 号: | 关键字: | 产业,农业,发展,特色,农产品 | |
所属机构: | 市农业农村局 | 发布机构: | 白银市人民政府 |
白银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第124号提案答复 | |
信息来源:白银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3-08-30 16:22
浏览次数:
|
|
|
|
民进白银市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用工业化思维产业化理念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两个牵引”战略部署以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农业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紧盯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围绕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构建完善的全产业链,按照“坚持一个理念、围绕两个牵引、实施三大行动、落实五项措施”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富民产业,做足“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的文章,以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农业经济快速增长,推动白银市由特色农业大市加快向特色农业强市转变。 一、坚持“工业思维”谋划农业产业 牢固树立以工业思维谋划发展农业产业的理念,围绕工业思维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可控性、可测试性,对农业产业进行工业化谋划和推进,以产业为平台集聚要素,以增收为目标延伸链条,系统布局中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这一重点,科学规范中突破标准化生产这一难点,整体优化中凸显规模化发展这一亮点,把工业管理模式、组织方式、营销手段、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使农业实现企业化管理、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推动白银市由特色农业大市加快向特色农业强市转变。出台《白银市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实施方案(2022-2025年)》。力争到2025年,打造肉牛、肉羊、瓜菜、生猪4条产值超100亿元产业链,实现集群化发展;打造枸杞、文冠果、马铃薯3条产值超50亿元产业链,实现片带化发展;打造果品(苹果、大枣、梨)、鸡、奶3条产值超10亿元产业链,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 二、围绕“两个牵引”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我市是农业产业大市,近年来,形成了以牛、羊、猪、菜、果、薯、药、黑毛驴、小杂粮、水产养殖、文冠果等“十一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从总量看,2022年全市肉牛、肉羊、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21.37万头、446.83万只、199.82万头,瓜菜面积达到87万亩,牛、羊、猪、瓜菜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发挥了主导产业作用。文冠果54.78万亩、枸杞30万亩,在全省面积最大、优势突出、前景广阔。马铃薯102.18万亩、小杂粮40.54万亩,在全省占有较重分量。其他产业有一定特色和规模,但仅在县域内占一定分量。 在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中央及省市委关于农业产业发展部署要求的基础上,立足白银自然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必须坚持“以养殖业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为牵引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坚定“四集群+四片带+N”的产业布局。“四集群”即推动牛、羊、猪、瓜菜4大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以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为主,重点布局24个乡镇,打造白银市优势肉牛产业集群;以靖远县、会宁县、景泰县为主,重点布局35个乡镇,打造白银市优势肉羊产业集群;以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平川区为主,重点布局21个乡镇,打造白银市优势生猪产业集群;以靖远县、白银区、会宁县为主,重点布局31个乡镇,打造白银市优势瓜菜产业集群。“四片带”即推动文冠果、枸杞、马铃薯、小杂粮4大优势产业片带化发展。以靖远县、景泰县、平川区为主,重点布局9个乡镇,打造白银市特色文冠果产业带;以靖远县、景泰县为主,重点布局14个乡镇,打造白银市特色枸杞产业带;以会宁县为主,重点布局9个乡镇,打造白银市特色马铃薯产业带;以会宁县、平川区为主,重点布局22个乡镇,打造白银特色小杂粮产业带。“N”即推动林果业、黑毛驴、盐水(鱼)虾、中药材”等县域特色产业区域化发展。5个县区打造白银市特色果品(苹果、大枣、香水梨、桃等)产业区;以平川区为主,重点布局3个乡镇,打造白银市特色黑毛驴产业区;以景泰县为主,重点布局8个乡镇,打造白银市特色咸水鱼虾产业区;以会宁县、景泰县、平川区为主,重点布局10个乡镇,打造白银市特色中药材(肉苁蓉、甘草、黄芪、党参等)产业区。 三、实施“三大行动”发展农业产业 (一)实施畜牧业振兴行动。2022年,全市肉牛、肉羊、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27.56万头、560万只、281.06万头,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62.5亿元、75亿元、80亿元。计划到“十四五”末,全市肉牛、肉羊、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50万头、1000万只、350万头,产值分别达到120亿元、150亿元、105亿元,按此计算,未来三年,全市肉牛、肉羊、生猪饲养量平均每年分别要增加7.48万头、146.67万只、22.89万头,增速分别为27.14%、26.19%、8.14%;产值平均每年分别要增加19.17亿元、25亿元、8.33亿元,增速分别为30.67%、33.33%、10.41%。总体来看,全市肉牛、肉羊、生猪养殖区域特色明显,产业体系已具雏形,发展基础较好,因此,在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基础上,重点围绕重要畜产品保供要求,坚持“做大牛羊、做强龙头、做精加工、稳定猪禽”的总体思路,把畜牧业培育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肉牛:坚持良种引进与扩繁结合,扩群增量与提质增效并举,走种养结合、农牧循环、一二三产融的合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路子。到“十四五”末,形成现代肉牛优质高效产业集群,实现三个翻番的目标(肉牛饲养量、肉牛总产值、农村居民从肉牛产业中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肉羊:坚持用工业思维谋划发展现代肉羊产业,以“靖远羊羔肉”品牌为引领,全方位推进全市肉羊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到“十四五”末,实现“133”目标,“1”即打造千万只优质肉羊产业集群,“3”即构建三大体系(种养加销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产业体系;农牧结合、草畜平衡、科技支撑的绿色高效生产体系;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经营体系),“3”即实现三个翻番(实现肉羊饲养量、肉羊总产值、农村居民从羊产业中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翻番)。生猪:通过核心育种场选育和引进优质种猪,推广纯繁—扩繁—育肥的发展模式,鼓励和支持大型生猪生产企业布局全产业链建设,挖掘提升生猪产业价值链,促进育繁养加一体化融合发展。到“十四五”末,形成生猪产业集群集聚、绿色循环发展、综合效益大幅提升的新局面,实现三个提升的目标(生猪产能稳步提升、养猪收入大幅提升、产业素质有效提升)。经过三年持续不懈的努力,到十四五末,全面建成50万头肉牛、1000万只肉羊、350万头生猪三个产业集群,力争将白银建成全省乃至西北重要的特色牛羊猪畜产品供应基地,实现以畜牧业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 (二)实施加工业提升行动。我市农产品数量多、品种多、品质好,但精深加工业相对滞后。据测算,202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92.18亿元,农业总产值111.73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1.72:1,低于国家(2.5:1)和省上(1.8:1)水平,相比国家平均水平、我们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还有87.15亿元的差距,相比省上平均水平、我们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还有8.94亿元的差距,一方面说明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落后,另一方面说明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为牵引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针对每个产业,依托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统筹推进农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加工,发展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全环节绿色化加工业,全面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初加工方面,种植业重点改善储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减少产后损失,提高商品率;养殖业重点做好屠宰、排酸、杀菌、包装、储藏等延时初加工以及干制、腌制、熟制、分级分割、速冻等食品类加工。精深加工方面,加大对瓜菜、果品、枸杞、文冠果、畜产品等营养成分、功能成分、活性物质提取以及其副产物的精深加工支持力度,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带动特色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副产物加工方面,鼓励发展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采取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加快推进秸秆、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等,不断挖掘农产品加工潜力、提升增值空间。 (三)实施园区创建提质行动。切实把园区作为特色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加快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筹备创建生猪、文冠果、枸杞3个省级产业园区,会宁县争创肉牛、肉羊国家级产业园,靖远县争创蔬菜国家级产业园,聚力打造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的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支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加强龙头企业引培。引进培育一批产业链条全、综合实力强,在延链、补链、强链中发挥引领作用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本土重点龙头企业立足农业主导产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培育做大做强甘肃品高食品、景泰牧原、菁茂生态农业、祁连雪、美娅泛农、恒玉生态农业等骨干企业。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9家,其中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的11家、5000万—1亿元16家、1000万—5000万元151家、1000万元以下265家。到“十四五”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00家,其中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的5家(甘肃品高食品有限公司、中创博利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甘肃美娅泛农产业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甘肃条山农工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白银鑫昊工贸有限公司),1—10亿元20家,0.5—1亿元58家。强化品牌营销引领。依托甘肃中进邦农农贸有限公司,线下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和仓储基地,打造西北农产品集散物流中心。加大与淘宝、京东等头部电商平台合作力度,建设数字农业云中心,打通农产品从“地头”到“舌尖”、从“田间”到“餐桌”的通道。把企业商标品牌培育和宣传推介作为构建“甘味”品牌体系的重点,创建一批“甘味”绿色食品加工产品知名品牌。加大科技创新服务。鼓励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重点企业联合高校、科研等单位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与示范,成立专家团队、建设科研集成基地,链主企业组建科技研发中心或实验室,支持企业利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提高企业在生产、加工、品牌、营销等产业链各环节的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带动产品转化增值,产业提档升级。 再次感谢您对白银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继续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 白银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8月3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