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GSD0102/2019-03417 | 生成日期: | 2019-06-26 |
文 号: | 关键字: | ||
所属机构: | 市发改委 | 发布机构: | 白银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白银加快绿色生态园区建设 | |
信息来源: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19-06-26 00:00
浏览次数:
|
|
|
|
2018年以来,白银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放大生态优势,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全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着力培育绿色产业、绿色企业,积极构建绿色生态园区,白银高新区已成为甘肃省创新驱动的核心区、生态建设的先行区、经济发展的集聚区、对外开放的示范区、绿色发展的引领区。 一、建立健全政策体系,提高园区绿色发展能力 白银高新区制定发布了《白银市(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方案》、《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方案》、《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绿色企业”培育及评选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严格把关园区各项污染排放指标,完善园区绿色产业链,推进园区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助推园区整体的绿色发展。一是营造绿色园区创建环境。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建设基础设施,推进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二是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按照“新九通”标准,即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资金通、配套通、物流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提升园区服务功能;三是提升监管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手段,提高白银高新区在物流、安全、环保、交易、应急、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监管水平。 二、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培育绿色制造服务体系 白银高新区先后建设完成了科技企业孵化器信息平台、循环经济信息平台、智能化用能信息采集和监控平台、智慧园区管理等信息平台,全面服务于园区内企业绿色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白银高新区绿色园区信息化管理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扶持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工程试验中心、省级技术中心和工程试验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建立知识产权态势分析与发布平台,加强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对企业专利申请和维持给予补贴;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重要技术攻关项目的“竞争前”研发活动。通过引导和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创新融资方式,及时兑现落实各项政策资金,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开辟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制定吸引、留住高技能人才的优厚政策,实施一批紧跟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项目,以各类人才助推产业发展。 三、探索生态发展模式,推动园区绿色化改造 白银高新区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崛起”战略,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积极推动园区绿色化改造。鼓励入园企业在空调、热水供应、照明、家电等方面使用节能技术,对集聚区建筑设计进行统一要求,鼓励使用建筑节能技术。围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努力补齐短板,推动一德公司扩大产能、康视达公司扩建、中科宇能公司技术改造,科瑞公司、龙铭公司等8家企业出孵。积极推动白银高新区和银东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及刘化集团、东方钛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启动建设北京新奥新能源发展公司综合能源站项目;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督促园区8家10吨以下锅炉企业开展燃煤锅炉整治。 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园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在重点行业探索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促进园区内企业废物资源交换利用,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建成了26个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撑项目,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建成了银泰化工公司2万吨/年废煤焦油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科隆环保公司年产3万吨废润滑油再生利用项目、朝霞公司回收、贮存废旧铅酸蓄电池项目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从源头抓起,减少资源消耗,实现了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一是以水的梯级利用为突破口,合理使用锅炉水、冷却水;推广空气冷却技术、循环水高浓缩倍率技术和封闭循环技术,降低万元增加值水的消耗。二是广泛采用循环用水系统、串联用水系统和回用水系统、水网络集成技术、蒸汽冷凝水回收再利用技术、外排废水回用和“零排放”技术等,工业废水经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达到中水回用标准,用于各生产装置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补充水,部分用于废渣生产建材的搅拌水或用于城市建设中降尘、消防备水和生态建设用水。三是生活区用水中采用节水型器具,如节水型水龙头、节水型便器、节水型淋浴设施等;做好城市再生水利用规划,实行污水集中处理和再生利用技术,建立中水回用管道系统。四是积极发展再制造产业,通过金红石型钛白粉综合利用、废润滑油再生利用、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再利用等再制造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园区与区域间的循环经济协作能力。 五、延伸产业链,推动六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白银高新区依托自身产业优势,以产业集聚和生态化链接为重点,全力聚焦有色金属及新材料、化工及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重点构建完善产业新体系、互搭共建新载体、引进培养新人才、谋划建设新项目、培育提升新主体、优化拓展新空间、鼓励支持新业态,寻找新的突破口,助力六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依托白银公司、甘肃稀土、甘肃联合新稀土、扎布耶锂业等企业,重点发展铜、铝、铅锌、稀贵金属及其制品深加工,推进延伸铜基、锌基、稀贵金属等产业链。 ——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依托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公司,推动建设“光气化产业园”,加快光气化产品技术开发与工艺研究,大力发展“异氰酸酯、碳酸酯、酰氯和氯甲酸酯”四大光气化产业,打造以TDI为龙头的光气产业链。 ——装备制造产业。依托中科宇能、国凯新能源、长通电缆、甘肃亿维、尚德电机等公司,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电器设备、民用航空、石化在线监测、医疗设备等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依托杰康诺公司、新汇康公司、皓骏医药、皓天公司等企业,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生物酶、保健品、医药中间体等产业。 ——新型建材产业。整合各类资源,构建矿石原料—水泥—水泥制品、石膏—建材制品、废渣原料—新型建材等产业链。 ——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依托银光集团、甘肃刘化公司、东方钛业、昌元化工等龙头企业,重点建设钛白粉资源综合利用、纸面石膏板、北京新奥新能源发展公司综合能源站、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项目,进一步完善白银高新区循环经济产业链,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