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620400013911137A/2024-139793 生成日期: 2024-06-10
文       号: 市政办发[2024]51号 关键字: 重点,发展,产业,创新,技术
所属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机构: 白银市人民政府
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白银市建设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信息来源: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6-10 12:42
浏览次数:

各县、区人民政府,白银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企事业单位,中央、省在银各单位:

《白银市建设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市政府第6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6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白银市建设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

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规划纲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进一步明确未来五年白银市建设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兰白自创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兰白试验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甘肃省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7年)》《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白银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白银市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等文件,结合白银市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统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大力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水平,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作出更大贡献,为引领白银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引擎,为将兰白两区建设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和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统筹区域、产业、企业创新资源,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坚持高新定位。牢牢把握“高”和“新”发展定位,加快建设高新技术研发高地和产业发展创新高地,系统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开放创新、高端产业集聚、宜创宜业宜居的增长极。

——坚持产业强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牵引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促进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五链融合”,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坚持绿色发展。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技术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低碳化、制造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

——坚持人才优先。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全链条式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释放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三)发展布局

围绕兰白两区建设,按照“集聚产业、输出科技、研究实践、循环互用、精准错位”功能定位,科学统筹规划白银高新区总体布局、产业布局和创新体系布局,发挥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推动区内产业链融合、价值链融合,强化产城融合发展,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1.总体布局。按照“一区引领、六园联动、多点支撑、带动全市、辐射兰白两区”的总体发展布局,充分考虑园区分工和联系,突出特色、精准定位,以白银高新区为核心,示范引领银东工业园、白银西区经济开发区、白银平川经济开发区、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景泰工业集中区、会宁工业集中区(以下简称一区六园)协同发展,辐射带动全市各类开发区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白银高新区经济竞争力、自主创新力、产业引领力、辐射带动力、支撑保障力。

2.产业布局。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一区六园为总体架构,统筹确定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引导园区错位发展。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打造新兴产业新引擎,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兰白两区实践,推动构建4大传统产业+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4+5+1”产业体系,加快黄河流域白银段科技创新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

专栏1产业布局

1.白银高新区核心区。重点发展循环化工、生物医药、特色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

2.银东工业园。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有色金属新材料、煤化工、铬锰钛无机盐、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等产业。

3.白银西区经济开发区(含银西产业园)。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含电池产业)、食品加工等产业。

4.白银平川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陶瓷建材、装备制造、新材料、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5.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稀土新材料、有色金属选冶及压延加工、氟化工及特种化工等产业。

6.景泰工业集中区。正路工业园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冶炼加工等产业。景泰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重点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7.会宁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轻纺、商贸物流、建材加工等产业。

3.创新体系布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举全市之力建设白银高新区,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系统谋划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赋能产业提质、开放合作联动、创新生态优化”四大工程,推动实现创新创业生态融通、企业产业平台联通、市场应用场景贯通、要素流动渠道畅通,增强白银高新区创新首位度,打造带动全市转型发展先导区。

(四)发展目标

到2027年,白银高新区基本建设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引领、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优势资源集约利用的创新型特色园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兰白两区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的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强化。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围绕打好“自主创新”和“先行先试”两张牌,深化园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建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研发机构和产学研资政协同创新机构。到202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0.9%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占比达到40%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件以上,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交额达到12亿元以上。

——人才创新活力充分迸发。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和环境,打造一批研发、转化和服务平台,吸聚一批产业领军人才、创业投资家和创新型企业家。到2027年,每万人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达到148人以上。

——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在有色冶金、稀土、光气化工循环等领域,攻克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无机盐化工等领域,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企业集群,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5亿元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17%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7家以上,在科创板、北交所、新三板等境内外资本市场新增上市企业1家。

——对外开放合作取得实效。推进与上海张江等自创区、高新区、经开区和科研机构的跨区域双边、多边科技经济合作,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积极拓展东南亚市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发展格局。

——创新生态更加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环境更加优越,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更趋完善,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文化融合的发展环境。到2027年,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达到18个以上。

表1  白银高新区发展目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2年

2027年

约束值

预期值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68

245

275

2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

2.10

3.2

3.4

3

规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

%

0.42

0.9

1.1

4

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占比

%

28.99

40

45

5

每万人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

109.79

148

163

6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

%

12

17

20

7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28.93

47

51

8

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交额

亿元

6.24

12

15

9

高新技术企业数

95

177

205

10

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

16

18

20

二、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型企业。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发展体系,量质并举壮大白银高新区科技创新型企业集群。遴选一批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实力强、带动性大的企业集团,营业收入有望突破千亿、百亿和十亿的目标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培育。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在重点产业领域引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三高”(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打造“行业小巨人”企业。

2.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入开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专项行动,健全“链长制”科技支撑服务体系,靶向扶持“链主”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利用国家和省市科技专项资金,助推企业优化技术研发布局。鼓励国有企业设立科技专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主导产业,建立由龙头企业引领,地方政府、省内外高校院所等共同参与的创新联合体,集中力量突破关键共性技术。鼓励园区加大企业技术研发、中试熟化、平台建设、场地租赁等支持力度,争取规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部门与研发设计部门全覆盖。

3.完善落实创新支持政策。强化政策协调配合,推动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合理扩大加计扣除范围、改进计核方式等优惠政策落地。完善政府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首购订购制度,促进首台(套)产品研发和示范应用。加大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健全联系服务企业工作机制,落实落细“包抓联”“六必访”“白名单”等助企制度政策。支持高校院所面向白银高新区选派科技专员,服务区内企业科技创新。

专栏2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重点任务

1.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依托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加速孵化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

2.“三高”企业招引培育。推进建档建库,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成为“三高”企业潜力的企业加快成长,加大“三高”企业招引力度。

3.“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制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产品或服务目录,培育一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4.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效纳入园区重点工作评价体系。

(二)抓好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1.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兰白两区国家级创新载体、园区创新载体等平台优势,在循环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争取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布局建设。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创建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发挥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资源作用,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和试验生产线,加速技术研发、仪器设备共享、人才培养和成果转移转化。

2.壮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围绕产业创新服务全链条,引育一批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为区内企业提供创意设计、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等公共服务。发挥好现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服务功能,推广应用白银市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盘活大型科研仪器等科技资源,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运营机制,提升平台专业化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

专栏3抓好创新平台体系建设重点任务

1.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白银段科技创新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带。

2.引进新型研发机构。支持省内外科技型企业、高校院所等,到白银高新区设立独立法人的研发分部(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中给予支持。

3.加强和规范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创新平台综合评估。

(三)增强科技创新人才支撑

1.引进高层次人才。发挥现有院士专家工作站、甘肃省协同创新服务基地等各类创新平台作用,“一事一议”引进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通过兼职引进、股权引进、退休特聘、联合项目攻关等形式,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支持与省内外高校院所、企业等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交流合作,探索签用结合机制,对重点领域柔性引进的急需紧缺科技人才实施“院校聘用、企业使用”。

2.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健全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二元支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校企双制、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高校和企业、院所实施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实施学术和产业双导师制,合作建立综合性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实施“凤舞铜城”人才计划,培养壮大行业首席专家、铜城青年英才、铜城工匠队伍。争取全省高校博士青年教师“入企入园”名额,赴专业对口企业实践,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实施技能人才再培育计划,鼓励企业设立培训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面向生产一线培育一批实用工程人才、高技能人才等。

3.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和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对从事不同创新活动的科技人才实行分类评价和激励。完善技术要素和创新成果参与分配机制,鼓励企业对关键核心人才实施股权、期权、分红等中长期激励。建立健全以“鼓励创新、表扬先进、允许试错、宽容失败”为导向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落实“陇原人才服务卡”“铜城人才服务卡”制度,完善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配偶安置、医疗保健等配套政策。

专栏4增强科技创新人才支撑重点任务

1.培育企业家队伍。提升企业领导干部素养,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2.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优先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培育一支由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多学科、跨领域组成的基础研究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3.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依托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企业,共建实训中心、教学工厂,推行新型学徒制和师带徒培养模式,组织开展高级技师研修培训。

4.探索设立高技能人才专项。支持高技能人才根据企业需求“揭榜挂帅”,参与重大生产决策、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

5.集聚高端科教资源。鼓励和支持省内外高校院所在园区设立分支机构。

三、实施科技赋能产业提质工程

(一)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1.有色冶金产业。依托白银高新区、白银西区经济开发区(含银西产业园)、刘川工业集中区等园区,发挥兰州理工大学白银新材料研究院、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力量,重点开展铜、铝、铅锌、贵金属等领域冶炼及加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延伸铜基、锌基、稀贵金属等产业链。

专栏5有色冶金产业发展重点

1.铜。重点开展高精度铜板带、电解铜箔、精密铜管、电工专用铜杆、超微细电磁线、特种电缆等产品技术研发,优化提升铜冶炼工艺技术。

2.铝。重点开展高性能铝板带、铸造铜铝合金、高铁配套和集装箱铝合金等工业型材,汽车铝合金轮毂、建筑铝型材、铝模板等产品技术研发。

3.铅锌。重点开展铅基、锌基多元合金及超细高活性氧化锌粉、无汞锌粉、高纯锌等产品技术研发。

4.贵金属。重点开展金、银及金、银复合材料,高纯金属铼等制备技术研发,延伸发展贵金属冶炼产业链。

2.循环化工产业。依托白银高新区核心区、银东工业园、刘川工业集中区等园区,发挥甘肃银光聚银化工有限公司、光气化氢化产业产学研合作平台等单位力量,重点开展光气化工、无机盐化工、氟化工、新型煤化工等领域技术开发和工艺研究,加快构建有色冶金、“硫-磷-铁-钛-锂”绿色循环、光气化工循环、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产业链,打造西部循环化工产业创新基地。

专栏6循环化工产业发展重点

1.光气化工。重点开展以TDI为基础的异氰酸酯、聚碳酸酯、酰氯和氯甲酸酯等光气化技术研发和应用,发展特种聚氨酯新材料、特种异氰酸酯等产品。

2.无机盐化工。重点开展以铬盐、锰盐、钛白粉为主的无机盐生产新技术研发,开发磷酸铁锂、医药级重铬酸钠、电镀级铬酸酐、工业级和食品级高锰酸钠等产品。

3.氟化工。重点开展六氟磷酸锂、三氟甲基磺酸锂、双(氟磺酰)亚胺锂等电池配套产业技术研发和应用,开发电子级氟化锂、新型电解质锂盐和氟化石墨烯电极材料等产品。

4.新型煤化工。重点开展煤炭分质利用、煤制烯烃和芳烃等煤气化技术研发和应用。

3.陶瓷建材产业。依托平川经济开发区、刘川工业集中区、景泰工业集中区等园区,发挥白银市平川陶瓷研究中心、白银新乐雅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力量,重点开展陶瓷功能材料、日用陶瓷、建筑陶瓷、新型建材和高强水泥等领域产品研发,构建陶土-高端陶瓷、矿石原料-水泥-水泥制品、废渣原料-新型建材等产业链,努力将白银高新区打造成为“西部陶都”。

专栏7陶瓷建材产业发展重点

1.陶瓷功能材料。重点发展以氮化硅、碳化硅和氧化锆等为主的高温结构陶瓷、新型铁电压电陶瓷、工业理化陶瓷、生物陶瓷、半导体陶瓷等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材料。

2.日用陶瓷。重点开展陶土精选、陶瓷粉体及前驱体制备、烧结成型、精密加工等技术研发,发展餐具、花器、摆件、卫浴等日用陶瓷。

3.建筑陶瓷。重点发展陶瓷墙地砖、饰面瓦、建筑琉璃制品和陶管等建筑陶瓷。

4.新型建材。重点开展高效节能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和无机防火保温材料等建筑材料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

5.高强水泥。重点开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研发和应用,发展42.5等级及以上高标号水泥、满足特定工程需要的高强低钙硅酸盐水泥等。

4.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依托白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西区经济开发区、平川经济开发区、景泰工业集中区、会宁工业集中区等园区,发挥白银市科近重离子束生物产业创新研究院、白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力量,重点开展粮油深加工、草畜产品深加工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延伸开发蛋白粉、ɑ-亚麻酸等产品,做好土特产深加工文章,提升现代丝路寒旱农业质效和市场竞争力。

专栏8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重点

1.粮油深加工。重点开展马铃薯蛋白提取回收利用,以马铃薯为原料的各种方便食品、膨化食品等深加工技术研发和应用,发展莜麦、苦荞茶、杂粮挂面等特色小杂粮产品,改进菜籽、胡麻等油料深加工技术和工艺。

2.草畜产品深加工。重点开展液体乳制品、脱脂奶粉、全脂乳粉等产品技术研发,研制安全、环保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3.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重点研制菊芋、番茄、籽瓜、天然香辛料等特色生物制品,加大生物酶制剂研发,支持大枣和文冠果加工、枸杞有效成分萃取生产。

(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1.生物医药产业。依托白银高新区核心区、银东工业园、西区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发挥兰州大学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甘肃皓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甘肃华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力量,重点开展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医疗设备及器械、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及康养产业等领域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构建以医药中间体为基础,化学原料药、仿制药和医疗器械为前导,中成药及制剂为特色,生物技术药为辅助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

专栏9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

1.化学原料药。重点开展化学新药、化学原料药技术研发,加快推进化学仿制药原料药和化学新药CMO/CDMO等高端原料药产业化。

2.医药中间体。重点开展农药、香料、化学仿制药等中间体研发。

3.医疗设备及器械。重点开展软性亲水接触镜、多功能型隐形眼镜护理液,消毒机、安全注射器等医疗器械,内腔镜手术检测仪、临床诊断芯片等医疗设备和耗材研发与应用。

4.生物技术医药。重点开展具有保健功能的胶原蛋白肽系列产品,肿瘤、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防治药物,新型疫苗、诊断试剂等生物制品研发。

5.现代中药及康养产业。重点开展道地中药材提取分离、中成药及制剂等技术研发,研发生产以肉苁蓉、枸杞、当归、黄芪等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和药膳配方饮片,以及中医药美容、护肤、洗发护发等产品。

2.新材料产业。依托白银高新区核心区、银东工业园、西区经济开发区、平川经济开发区、刘川工业集中区等园区,发挥兰州理工大学白银新材料研究院、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力量,重点开展稀土新材料、凹凸棒石、新能源材料和其他新材料等领域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产业链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打造西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专栏10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

1.稀土新材料。重点开展超高纯稀土化合物、高性能稀土闪烁晶体、超高纯稀土金属及大尺寸靶材、稀土抛光材料、稀土贮氢合金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等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

2.凹凸棒石。重点开展凹凸棒石粉体在盐碱地土壤修复材料、重金属污染修复材料、肥料载体、医药载体、保水剂、高分子材料多功能助剂等产品中的技术研发和应用。

3.新能源材料。重点开展电池材料、储氢材料、光热发电配套材料等技术研发和应用。

4.其他新材料。重点开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光刻胶材料、3D打印材料等技术研发。

3.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依托白银高新区核心区、银东工业园、平川经济开发区、刘川工业集中区、景泰工业集中区、会宁工业集中区等园区,发挥兰州理工大学白银新材料研究院等单位力量,重点开展新能源装备、工业无人机、矿山专用设备和电气装备等领域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智能化制造技术、工业互联网等在装备制造产业中的应用,打造兰白两区先进装备制造研发生产基地。

专栏11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重点

1.新能源装备。重点开展满足不同功率等级主机需求、不同客户需求的系列化风电叶片、机组、轴承、空气源热泵等装备研发与应用。

2.工业无人机。重点开展农林植保、电力巡检、地理测绘、航空摄影和地质勘探等应用领域工业无人机研发。

3.矿山专用设备。重点开展以高强度线材、特种钢丝绳、镀锌异形钢缆为主的港口、矿山起重设备专用器材,矿用液压支架、矿灯等矿山专用设备技术研发。

4.电气装备。重点开展军工航天用特种电缆、特种电磁线,YRCT系列内馈调速电动机、低频民用和专用无极灯等装备研发和应用。

4.节能环保产业。依托白银高新区核心区、银东工业园等园区,发挥兰州大学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力量,重点开展节能技术和装备、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开发和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节能环保关键技术、设备、产品广泛应用,提高节能环保产业竞争力。

专栏12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

1.节能技术和装备。重点开展高效锅炉窑炉、节能变压器、高效电机、余热余压利用、蓄热传热、节能铝材料等技术和装备研发。

2.环保技术和装备。重点开展大气监测治理、污水处理、脱硫脱硝、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土壤修复等技术和装备研发。

3.环保产品开发。重点开展推进新型环保滤料、脱硫脱硝催化剂、汽车尾气净化剂等产品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4.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开展尾矿渣、冶金废渣、赤泥、煤矸石、冶炼酸等工业废弃物,及废气余热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和应用。

5.现代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生产性服务和文旅融合等服务业态,以制造牵引服务,以服务支撑制造,服务一区六园重要产业、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发展。

专栏13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

1.现代物流。重点开展多式联运、商贸物流、仓储物流、冷链物流等方面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白银综合物流园、白银煤炭储运物流园建设。

2.科技服务。重点开展科技咨询服务、科技情报服务、研发和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评估鉴证、检验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中介服务。重点发展工商代办、法律咨询、会计事务、融资租赁、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等服务。

4.生产性服务。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服务型制造、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服务。

5.文旅融合。重点开展文物病害评估与保护修复、文物防腐蚀保护技术及材料、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发工矿文化资源。

(三)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把握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规律,聚焦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智能和未来健康四个领域,发布重点招商项目“揭榜挂帅”榜单,积极招引标杆企业和重大项目,重点布局长时储能、高性能纤维、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构建“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未来产业培育链,将产业链触角延伸到算力大数据、专用新材料、氢能等未来产业,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构筑竞争新优势。

专栏14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未来能源产业。重点开展固态电池电解质,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绿氢“制储输用”等技术研发。

2.未来材料产业。重点开展极端环境纤维、生物医用纤维、人工智能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技术研发。

3.未来智能产业。重点开展大模型智能计算技术攻关,探索布局人工智能+药物研发、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应用。

4.未来健康产业。重点开展新型疫苗、抗体及分子、免疫诊断等共性技术研发,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在创新药研发、医美产品研制等领域应用。

四、实施开放合作联动工程

(一)推进高水平国际开放合作。引导园区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面向重点国别、重点方向、重点领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科技合作。支持园区持续吸引国际知名大学、高水平研发机构、知名风投、高层次人才等创新资源,鼓励区内高校院所积极参与国际大科技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联合开展双边或多边科技研发项目。支持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在区内建设各类科技合作平台,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交流、技术交流、国际园区合作等。

(二)加强省内外区域创新合作。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黄河流域等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对接,在招商引资、品牌输出、产业转移等方面加强衔接合作,共同探索多园多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中小企业发展、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有效做法。深化与上海张江等国家自创区,中关村科技园区、西安高新区、兰州高新区等国家高新区,兰州新区、兰州经开区等园区的合作交流,通过共建创业基地、合作园区等方式跨区域配置创新要素,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合作机制,与国家创新产业高地联动发展。

(三)辐射带动市域全面发展。强化白银高新区创新极核功能,统筹推进一区六园产业协作配套,实施自主研发、合作研发、成果转化等科技支撑专项,建设产业创新、研究开发、企业孵化、协同创新等“园中园”要素集聚平台,形成协同联动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发挥白银高新区在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人才培育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布局跨区域产业链、协同创新等方式,将创新创业、产业培育、环境营造等成功经验向外扩散共享,辐射带动全市创新发展。

专栏15  实施开放合作联动工程重点任务

1.支持境外机构在自创区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

2.支持区内高校、龙头企业与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共建大学科技园、企业园。

3.积极参与陇粤共建“大湾区‧兰白自创区中医药创新发展示范区”。

五、实施创新生态优化工程

(一)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实园区管委会省级、市级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园区管委会内部机构设置、人员选聘、薪酬待遇等方面自主权。完善“多规合一”运行机制,实行“一本可研、共同论证、共同审批”项目决策机制,健全投资项目审批和监管体系。支持白银高新区探索开展优化土地审批权限事项改革,赋予园区更大用地自主权,各级政府在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时对园区给予适度倾斜。落实白银市支持建设兰白两区“1+3+2+N”创新驱动政策体系,支持园区在土地供给、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改革试点。

(二)优化创新服务载体建设。引导高校院所、企业等多元化主体搭建创新载体,逐步构建“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孵化培育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开放创新场景,探索建立“产业基金+专业技术平台”的众创空间。探索“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天使投资”等新型孵化模式,提升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水平。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机构等社会力量,通过置换空间、盘活闲置楼宇、新建载体等方式,与白银高新区共同投资建设产业中试基地,为企业成长提供“一对一”定制化服务。

(三)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发展一批在成果筛选、评价、推介和融资服务等方面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科技成果中试工程化服务平台、概念验证中心等。借助甘肃省科技成果转化(交易‧评价)综合服务平台,引导知识产权服务和保护机构向区内延伸落地,推动科技成果供需精准对接。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政策,健全符合科研单位、科研人员、技术转移机构等各方利益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路演常态化,推广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

(四)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效能。借助兰白科技投资基金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发展。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白银高新区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或科技支行,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的不同需求,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多元化接力式融资服务。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完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知识产权质押等服务方式,推动科技项目知识产权保险、科技创新人才保险等新型科技保险发展,鼓励企业开展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并购重组等。

(五)推进基础设施完善升级。支持一区六园高标准建设水电、交通、管网、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支持白银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推动科研、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升级,完善金融、保险、通讯、物流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引导企业强化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工艺、装备的推广应用,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设绿色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园区等,加强园区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

(六)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建立军政企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共同实施军民两用技术攻坚行动,紧盯光气化、稀土、碳纤维等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高端军民两用精细化工、电子等产业发展。探索“军工+地方”共建共赢融合模式,建立军地供需对接机制。创新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通过开展前沿性和颠覆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引导和推动其实现民参军、军转民。健全军民应急行动协调机制,加强军民应急力量建设和公共安全统筹,提高军民协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供等方面能力。

(七)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加强营商环境制度集成创新,在市场准入、科研创新、融资信贷、投资建设、法治保障等关键节点,加大政策供给、简化服务流程。建立便捷高效行政审批制度,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照后减证”“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全面落实企业名称自主申报、住所登记申报承诺制改革,精简优化涉企许可事项。加强园区对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深化“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改革。加强许可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

专栏16实施创新生态优化工程重点任务

1.支持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白银创新中心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

2.引导信用评估、融资担保等机构,联合开发“集合贷”等各类基于信用分类的信用贷款。探索开展投贷联动、投保联动试点。

3.加快推进白银高新区科创城综合开发项目、银南工业园“标准地”土地整理项目建设等。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白银市两区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协调督导,以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各项工作。

(二)推进任务落实。白银高新区、各园区管委会要切实履行建设主体责任,按照职能职责加强纵向对接和横向联动,建立重点项目工作台账,细化政策实施,压茬推进工作落实。

(三)落实监督考核。对兰白两区建设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将规划纲要重点指标纳入强科技行动指标体系,对重点任务开展常态化调度。

(四)强化要素保障。推进土地、能源等要素优化配置,完善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和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加强财政资金、国有资产、金融资源协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探索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

市政办发〔2024〕51号.pdf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